2024第1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冶金与材料
  • 杨国强,阎新志,武海军,朱晓磊
    摘要:
    采用熔盐储换热方案并结合分时电价、电力交易等多能协同控制技术,进行了烟气-熔盐储换热系统回收铜冶炼高温烟气余热研究,分析了换热过程中的热量流和物质流,估算出10 h储热熔盐用量和熔盐储罐尺寸,此规模熔盐储换热系统固定投资约为925万元,以熔盐储换热系统替代余热锅炉,资本回收年限约为5.7年;在峰平谷电价时,熔盐储换热系统发电效益优于余热锅炉,且适应烟气波动、减小耗电工艺对电网冲击负荷;讨论了烟气温度、流量、SO2含量对熔盐流量、蒸汽产量以及发电量的影响,随着烟气温度、流量、SO2含量的增加,系统熔盐流量、蒸汽产量以及发电量呈现正相关。
  • 王岩,袁朝新,黄海辉,王为振,高崇,靳冉公
    摘要:
    本文针对印度某厂高含碳含钒煤渣含钒3.57%、镍1.19%,具有较高回收价值,但该渣进行详细的原料分析后,由于碳含量较高(14.61%),采用传统直接浸出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先进行首先采用氧化焙烧对该含钒煤渣进行脱碳预处理,然后进行采用硫酸熟化—水浸技术进行提取其中的钒、和镍。针对此工艺本文分别进行了焙烧脱碳试验、焙砂磨矿试验、焙砂浸出试验的研究,重点研究了焙烧、硫酸熟化和水浸工艺参数条件对考察了焙烧温度、时间;焙砂磨矿时间;焙砂硫酸熟化酸料比、温度、时间;焙砂浸出固液比、温度、时间等条件通过钒、镍的浸出率的对比得出了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最优焙烧温度和时间分别为800 ℃、2 h,;焙砂的最佳浸出粒度为小于0.0750mm占比为90%焙砂磨矿最优时间为120 s 。;最佳熟化工艺参数条件为酸料比为1.5:1、200 ℃环境下熟化1 h ;最佳水浸条件为固液比4:1物料处于95 ℃条件下,浸出2.5 h。
  • 设备与自动化
  • 胡雅祺,孔静,李宇恒,陈天星
    摘要:
    基于我国开展“矿山智慧化”的战略部署,未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视觉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也将成为选矿厂智能化的重要工具。本文简述了图像识别的主要技术及方法,介绍了图像识别技术在重选、磁选、浮选中的研究现状,并对图像识别技术在选矿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 冶金与材料
  • 张厚源,钱国余,庞嘉晨,王志
    摘要:
    针对传统废旧金属回收方法,流程长、效率低、传质慢的问题,借助水模型实验开展旋转偏析过程杂质强化去除的机理研究,为旋转偏析技术回收废旧金属提供动力学基础。实验分别通过流场可视化处理和流速的测定对溶质在废旧金属熔体中的传输进行分析,发现旋转偏析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杂质原子在熔体中的传质效率,降低生长界面处杂质的传质阻力。水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旋转偏析炉内流场的循环运动模式有利于杂质向远离生长界面处运动,但在低转速条件下循环流动较弱,杂质的排除能力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转速增加到800rpm时杂质无法有效向远结晶器端输送,不利于杂质去除;平均流速随着结晶器转速的增加而增加,结晶器转速从200rpm增加到800rpm时,各点流速平均增大2倍;流场平均流速随着结晶器浸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结晶器转速为200rpm时,随着结晶器浸入水深的1/2增加到4/5,近结晶器液面端流速从0.02m/s增加到0.04m/s,其他各测速位点流速均有明显提高,平均流速增大1倍;流场平均流速随着结晶器直径与坩埚直径比例增大而增大,直径比从1/7增大到1/2,流场内平均流速增大了4倍左右。实验证明增大转速、结晶器浸入深度以及结晶器与坩埚的直径比都能提高旋转驱动力,从而提高溶质在熔体中的传输速率,高效的均匀浓度场。在本研究中结晶器与坩埚直径比为1/3,结晶器浸入深度为4/5时对杂质的传输和浓度场的均匀有较好效果,有利于旋转偏析过程杂质的有效脱除。因此在水模型基础上开展了铝熔体旋转偏析除铁研究,结果表明在结晶器转速为400rpm时,铅的去除效率最高可以达到66%左右。这证明了旋转偏析回收废旧金属资源可以改善传统回收方法流程长、效率低的问题,实现金属杂质的深度高效去除,满足金属资源的高值化回收利用需求。
  • 任为,余瑜,张帅,郭占成
    摘要:
    Invar合金是制备精细金属掩模板(Fine Metal Mask,简称FMM)的重要基材,其纯净度直接影响FMM的质量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FMM的主要制备技术,介绍了FMM基材Invar合金的质量要求,并对国产Invar合金箔和国外进口Invar合金箔内的夹杂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国产Invar合金箔的纯净度与进口Invar合金箔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夹杂物的尺寸和数量等方面。为实现OLED配套产业全国产化,攻克Invar合金的近零夹杂难题,开发新型制备技术是关键突破点。最后详细论述了超重力技术在Invar合金除杂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电铸Invar合金箔应用的可行性,并指出超重力技术和电铸技术有望解决近零夹杂金属材料的制备难题。
  • 矿冶综述
  • 任红岗
    摘要:
    针对EPC工程总承包管理覆盖阶段广、界面接口多、系统化和精细化管理不强等特点,引入精益建造理论,系统构建了工程项目总承包精益管理“34521”体系架构。通过对EPC工程总承包管理结构进行优化研究,明晰了工程总承包精益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管理结构。以“五化”精益管理为方法论,围绕管理流程、管理表单、管理形式、管理运行、管理行为五个方面,推进工程总承包精益管理体系建设,旨在提升工程管理的高效化、系统化、标准化、可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为相关单位开展EPC工程总承包精益管理提供系统性参考。
  • 张长锁,刘建博
    摘要:
    某露天金矿设计扩帮开采并对现有排土场进行增高扩容,且排土场和露天坑境界距离较近,本文利用Slide边坡分析软件和极限平衡法对设计露天坑和排土场形成的联合边坡进行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露天坑扩界后采场边坡在自重+地下水、自重+地下水+爆破振动力、自重+地下水+地震力三种工况下均满足安全系数要求。以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系数为指标,对露天采场-排土场联合边坡在自重、自重+降雨、自重+地震三种工况下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工况下,联合边坡均处于稳定状态。说明该矿山扩界方案边坡具有安全性,从而保障了矿山的生产安全。
  • 矿山开采与安全
  • 李超,凌石生
    摘要:
    内蒙某铜矿选厂目前使用铜快速浮选+铜硫混浮-分离流程,使用铜捕收剂TXCu-2、硫捕收剂TXS-2石灰高碱工艺回收铜和硫,其中铜精矿中铜品位20-23%,铜回收率65%左右;硫精矿中硫品位37-40%,硫回收率72%左右,选厂铜、硫回收率较低。使用BK506替代石灰作硫铁矿抑制剂、BK305作铜捕收剂,在矿浆pH9.9(原高碱工艺矿浆pH为12)的条件下进行低碱度铜硫分离试验,取得良好的指标。低碱工艺闭路试验指标为:铜精矿品位22.59%、回收率84.17%,硫精矿品位41.03%、回收率80.78%;高碱工艺闭路试验指标为:铜精矿品位22.26%、回收率83.26%,硫精矿品位40.71%、回收率77.82%。低碱工艺指标优于高碱工艺指标,铜精矿回收率提高0.91个百分点;硫精矿回收率提高2.96个百分点。同时降低了石灰用量,取消了硫浮选前的加硫酸活化作业,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仪晓立,王振军,侯向阳,惠冰,孙巍,张旭,苗鑫
    摘要:
    劈裂注浆作为最常用的注浆方式,注浆工艺参数直接影响浆液扩散范围,研究浆液扩散特性对确定现场施工参数具有指导意义。以某灌注桩现场为基础,建立了平板裂缝浆液扩散模型,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桩基后注浆浆液最大扩散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浆压力增加导致浆液最大扩散半径先升高后趋于平缓,注浆压力优选4 MPa。随着注浆量的增加,浆液最大扩散半径先升高后趋于平缓。水泥浆粘度增加导致浆液最大扩散半径降低,技术人员在设计水泥浆时,在考虑力学性能基础上应引入浆液粘度对最大扩散半径的影响。浆液最大扩散半径随着裂缝高度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裂缝高度为25 cm时,有利于灌注桩承载能力的提升,裂缝宽度对最大扩散半径的影响较小。
  • 罗娜,闫宝宝,时景阳,王晓平
    摘要: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浮选溶液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动电位测定研究了菱锰矿和方解石的浮选行为以及六偏磷酸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六偏磷酸钠作为抑制剂可以实现菱锰矿与方解石的浮选分离;六偏磷酸钠能够选择性抑制方解石的主要原因是其在溶液中的主要形式HPO42-吸附在方解石表面从而抑制其上浮,但在菱锰矿表面基本不发生吸附,故不影响菱锰矿上浮,从而实现两种矿物的浮选分离。
  • 赵常凤,刘正文,沈礼锋,宋峰,张亮,张洪波
    摘要:
    钻孔涌水量衰减规律可以为煤矿失水灾害提供一种有效治理手段,为了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提出了煤矿井下含水层超前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衰减规律数值模拟分析。以Q煤矿为研究对象,利用SEEP/W软件设置了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通过网格划分,构建了涌水量衰减规律数值模拟模型,实现钻孔涌水量衰减规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大初始水头和渗透系数之后,钻孔的峰值涌水量和似稳定涌水量也越来越大,而弹性给水度的增大,会使钻孔的峰值涌水量随之增大,而似稳定涌水量保持稳定。随着钻孔孔径、钻孔仰角与斜长的增大,钻孔的峰值涌水量和似稳定涌水量都逐渐增大。增大钻孔的数量和覆盖范围之后,单个钻孔、钻区的涌水衰减明显,位于钻区中心的钻孔,其疏水能力受到群孔的干扰最大。
  • 姜美光,梁泽跃,吕向文,张军,蒋丛国
    摘要:
    针对云南某斑岩型硫化铜矿,开展了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结合矿石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等工艺矿物学及矿石性质,进行了原矿磨矿细度、粗精矿再磨细度、捕收剂、抑制剂、起泡剂种类及用量等一系列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选矿工艺参数。采用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两次扫选工艺流程,可获得产率1.23%、铜品位22.84%、回收率87.79%的选矿指标,该药剂制度和工艺流程可为该矿石的选矿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将为国内同类型矿石选矿提供行业借鉴。
  • 李 楠,谢海云,陈家灵,刘殿文,吕晋芳
    摘要:
    云南某低品位硫化铅锌矿中Pb的品位为0.42%、Zn的品位为0.39%,矿物组成复杂,含有方铅矿、白铅矿、闪锌矿、氧化锌矿等多种矿物,针对该矿石,本试验采用铅锌混选抛尾—铅锌分离选矿流程,达到了铅锌矿物回收利用的目的,最终可获得铅品位为70.34%、铅回收率为84.06%的铅精矿和锌品位为45.74%、锌回收率为80.65%的锌精矿,指标良好。研究结果说明了该矿石预选抛尾优先浮铅工艺的可行性,对于低品位硫化铅锌矿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党志超
    摘要:
    矿山采空区采用充填材料加固可有效防止地表塌陷,而研究充填材料的力学性能对其加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尾砂、水泥、高炉矿渣作为充填材料,氢氧化钠作为激发剂,研究了不同配比对充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激发反应和水化反应作用下,充填材料抗压强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加先快速上升后趋于平缓。考虑承压要求和抗压强度变化,推荐养护龄期在21 d以上。随着砂灰比的增加,充填材料抗压强度快速降低后趋于平缓,考虑充填成本和承压要求,建议砂灰比为4:1。随着高炉矿渣掺量的增加,充填材料抗压强度先升高后趋于平缓。考虑高炉矿渣成本较低,掺入后充填材料抗压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高炉矿渣掺量推荐为20%。另外,料浆质量浓度推荐为62%至70%,激发剂氢氧化钠掺量为25%。材料最佳配比应用于济南市莱芜区某铁矿,充填结构稳定,满足强度要求。
  • 熊常然,陈何
    摘要:
    束状孔当量球形药包爆破技术是基于大直径深孔采矿法的新型爆破技术,与单孔爆破技术相比,炸药能量利用率更高。为了探究节理岩体中束状孔与当量大孔爆破应力波衰减规律的不同,开展束状孔与当量大孔爆破模型试验研究。试验采用混凝土制作相似模型并用无缝钢管将炮孔包围以忽略爆生气体的作用,同时考虑不同节理厚度的影响,得到了爆炸应力波峰值速度与节理厚度的关系,并将两种布孔方式在相同节理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布孔方式的爆炸应力波峰值速度均随着节理厚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然而在相同节理厚度条件下束状孔爆破的应力波衰减相对当量大孔爆破而言更小。
  • 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
  • 王勇,施宗友,邵国庆,刘林
    摘要:
    对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脱硝催化剂中五氧化二钒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分析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产生来源,从试样称量、试样消解方式、标准溶液配制、工作曲线、测量重复性、摩尔质量等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计算,最后计算方法合成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通过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评定结果表明,测量结果的最大不确定度来源为标准溶液配制过程(约50%)、试样重复测量(18%)及标准曲线变动(20%)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在测量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和控制。当脱硝催化剂中五氧化二钒含量为2.00%时,方案扩展不确定度为0.032%,包含因子k=2,置信概率为95%。
  • 李苏琦,郭秀兰,龚祥,袁加巧,余安美,丁湛,陈明军,柏少军
    摘要:
    对四川攀枝花某钛铁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及分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钛、铁品位分别为6.25%和11.84%。钛物相主要分布于钛铁矿中,其占有率为59.38%,榍石和硅酸盐矿物中所赋存的钛多达29.39%。钛铁矿集合体的嵌布粒度为 0.016~0.032 mm,该矿石属于低品位细粒级嵌布的钛铁矿。探索性分选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48 mm占85%,磁场强度1.2 T下,强磁选精矿TiO2的品位为11.36%,回收率为76.54%,强磁选精矿进行“一粗一扫三精”浮选开路试验后,获得了TiO2品位46.56%,作业回收率42.71%的分选指标,强磁选-浮选联合流程可以有效地回收该尾矿中的钛铁矿物。本文为类似含钛铁尾矿的二次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 汪明星,廖传华,曾祥荣,刘胜敏,王银峰
    摘要:
    铁尾矿是铁矿资源开发利用后的剩余物,大量堆积会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含有的Pb、Cu、Cd和Zn等重金属对环境具有潜在的风险,但尾矿同时也具有可观的再利用价值,提高尾矿的利用效率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双碳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我国尾矿资源的现状和铁尾矿中重金属去除的常见方法,重点介绍了超临界CO2处理技术的原理与去除效果,以期为铁尾矿中重金属的高效去除提供指导。
  • 吴文卫,杜云鹏,张文杰
    摘要:
    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伴随产生大量含Mn2+、Ca2+、Mg2+等有价金属的废液,选择性回收其中有价金属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能降低废水处理的难度。以产线产生的CO2为碳源,NaOH作调节剂,在NaOH浓度10%,反应时间15 min,液相pH=6.6的条件下能选择性回收制备粗级碳酸锰,产品Mn的含量41%,Ca的含量2.5%,锰的含量0.8%。后续的贫液能以0.5 mol/L碳酸钠溶液调节pH至10,回收液相中的Mg2+。此回收工艺能提高产线的经济效益,减少湿法冶炼工艺的碳排放量,具有较高的绿色、经济应用前景。
    冶金与材料
  • 杨国强,阎新志,武海军,朱晓磊
    摘要:
    采用熔盐储换热方案并结合分时电价、电力交易等多能协同控制技术,进行了烟气-熔盐储换热系统回收铜冶炼高温烟气余热研究,分析了换热过程中的热量流和物质流,估算出10 h储热熔盐用量和熔盐储罐尺寸,此规模熔盐储换热系统固定投资约为925万元,以熔盐储换热系统替代余热锅炉,资本回收年限约为5.7年;在峰平谷电价时,熔盐储换热系统发电效益优于余热锅炉,且适应烟气波动、减小耗电工艺对电网冲击负荷;讨论了烟气温度、流量、SO2含量对熔盐流量、蒸汽产量以及发电量的影响,随着烟气温度、流量、SO2含量的增加,系统熔盐流量、蒸汽产量以及发电量呈现正相关。
  • 王岩,袁朝新,黄海辉,王为振,高崇,靳冉公
    摘要:
    本文针对印度某厂高含碳含钒煤渣含钒3.57%、镍1.19%,具有较高回收价值,但该渣进行详细的原料分析后,由于碳含量较高(14.61%),采用传统直接浸出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先进行首先采用氧化焙烧对该含钒煤渣进行脱碳预处理,然后进行采用硫酸熟化—水浸技术进行提取其中的钒、和镍。针对此工艺本文分别进行了焙烧脱碳试验、焙砂磨矿试验、焙砂浸出试验的研究,重点研究了焙烧、硫酸熟化和水浸工艺参数条件对考察了焙烧温度、时间;焙砂磨矿时间;焙砂硫酸熟化酸料比、温度、时间;焙砂浸出固液比、温度、时间等条件通过钒、镍的浸出率的对比得出了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最优焙烧温度和时间分别为800 ℃、2 h,;焙砂的最佳浸出粒度为小于0.0750mm占比为90%焙砂磨矿最优时间为120 s 。;最佳熟化工艺参数条件为酸料比为1.5:1、200 ℃环境下熟化1 h ;最佳水浸条件为固液比4:1物料处于95 ℃条件下,浸出2.5 h。
  • 设备与自动化
  • 胡雅祺,孔静,李宇恒,陈天星
    摘要:
    基于我国开展“矿山智慧化”的战略部署,未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视觉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也将成为选矿厂智能化的重要工具。本文简述了图像识别的主要技术及方法,介绍了图像识别技术在重选、磁选、浮选中的研究现状,并对图像识别技术在选矿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 冶金与材料
  • 张厚源,钱国余,庞嘉晨,王志
    摘要:
    针对传统废旧金属回收方法,流程长、效率低、传质慢的问题,借助水模型实验开展旋转偏析过程杂质强化去除的机理研究,为旋转偏析技术回收废旧金属提供动力学基础。实验分别通过流场可视化处理和流速的测定对溶质在废旧金属熔体中的传输进行分析,发现旋转偏析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杂质原子在熔体中的传质效率,降低生长界面处杂质的传质阻力。水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旋转偏析炉内流场的循环运动模式有利于杂质向远离生长界面处运动,但在低转速条件下循环流动较弱,杂质的排除能力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转速增加到800rpm时杂质无法有效向远结晶器端输送,不利于杂质去除;平均流速随着结晶器转速的增加而增加,结晶器转速从200rpm增加到800rpm时,各点流速平均增大2倍;流场平均流速随着结晶器浸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结晶器转速为200rpm时,随着结晶器浸入水深的1/2增加到4/5,近结晶器液面端流速从0.02m/s增加到0.04m/s,其他各测速位点流速均有明显提高,平均流速增大1倍;流场平均流速随着结晶器直径与坩埚直径比例增大而增大,直径比从1/7增大到1/2,流场内平均流速增大了4倍左右。实验证明增大转速、结晶器浸入深度以及结晶器与坩埚的直径比都能提高旋转驱动力,从而提高溶质在熔体中的传输速率,高效的均匀浓度场。在本研究中结晶器与坩埚直径比为1/3,结晶器浸入深度为4/5时对杂质的传输和浓度场的均匀有较好效果,有利于旋转偏析过程杂质的有效脱除。因此在水模型基础上开展了铝熔体旋转偏析除铁研究,结果表明在结晶器转速为400rpm时,铅的去除效率最高可以达到66%左右。这证明了旋转偏析回收废旧金属资源可以改善传统回收方法流程长、效率低的问题,实现金属杂质的深度高效去除,满足金属资源的高值化回收利用需求。
  • 任为,余瑜,张帅,郭占成
    摘要:
    Invar合金是制备精细金属掩模板(Fine Metal Mask,简称FMM)的重要基材,其纯净度直接影响FMM的质量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FMM的主要制备技术,介绍了FMM基材Invar合金的质量要求,并对国产Invar合金箔和国外进口Invar合金箔内的夹杂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国产Invar合金箔的纯净度与进口Invar合金箔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夹杂物的尺寸和数量等方面。为实现OLED配套产业全国产化,攻克Invar合金的近零夹杂难题,开发新型制备技术是关键突破点。最后详细论述了超重力技术在Invar合金除杂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电铸Invar合金箔应用的可行性,并指出超重力技术和电铸技术有望解决近零夹杂金属材料的制备难题。
  • 矿冶综述
  • 任红岗
    摘要:
    针对EPC工程总承包管理覆盖阶段广、界面接口多、系统化和精细化管理不强等特点,引入精益建造理论,系统构建了工程项目总承包精益管理“34521”体系架构。通过对EPC工程总承包管理结构进行优化研究,明晰了工程总承包精益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管理结构。以“五化”精益管理为方法论,围绕管理流程、管理表单、管理形式、管理运行、管理行为五个方面,推进工程总承包精益管理体系建设,旨在提升工程管理的高效化、系统化、标准化、可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为相关单位开展EPC工程总承包精益管理提供系统性参考。
  • 张长锁,刘建博
    摘要:
    某露天金矿设计扩帮开采并对现有排土场进行增高扩容,且排土场和露天坑境界距离较近,本文利用Slide边坡分析软件和极限平衡法对设计露天坑和排土场形成的联合边坡进行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露天坑扩界后采场边坡在自重+地下水、自重+地下水+爆破振动力、自重+地下水+地震力三种工况下均满足安全系数要求。以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系数为指标,对露天采场-排土场联合边坡在自重、自重+降雨、自重+地震三种工况下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工况下,联合边坡均处于稳定状态。说明该矿山扩界方案边坡具有安全性,从而保障了矿山的生产安全。
  • 矿山开采与安全
  • 李超,凌石生
    摘要:
    内蒙某铜矿选厂目前使用铜快速浮选+铜硫混浮-分离流程,使用铜捕收剂TXCu-2、硫捕收剂TXS-2石灰高碱工艺回收铜和硫,其中铜精矿中铜品位20-23%,铜回收率65%左右;硫精矿中硫品位37-40%,硫回收率72%左右,选厂铜、硫回收率较低。使用BK506替代石灰作硫铁矿抑制剂、BK305作铜捕收剂,在矿浆pH9.9(原高碱工艺矿浆pH为12)的条件下进行低碱度铜硫分离试验,取得良好的指标。低碱工艺闭路试验指标为:铜精矿品位22.59%、回收率84.17%,硫精矿品位41.03%、回收率80.78%;高碱工艺闭路试验指标为:铜精矿品位22.26%、回收率83.26%,硫精矿品位40.71%、回收率77.82%。低碱工艺指标优于高碱工艺指标,铜精矿回收率提高0.91个百分点;硫精矿回收率提高2.96个百分点。同时降低了石灰用量,取消了硫浮选前的加硫酸活化作业,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仪晓立,王振军,侯向阳,惠冰,孙巍,张旭,苗鑫
    摘要:
    劈裂注浆作为最常用的注浆方式,注浆工艺参数直接影响浆液扩散范围,研究浆液扩散特性对确定现场施工参数具有指导意义。以某灌注桩现场为基础,建立了平板裂缝浆液扩散模型,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桩基后注浆浆液最大扩散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浆压力增加导致浆液最大扩散半径先升高后趋于平缓,注浆压力优选4 MPa。随着注浆量的增加,浆液最大扩散半径先升高后趋于平缓。水泥浆粘度增加导致浆液最大扩散半径降低,技术人员在设计水泥浆时,在考虑力学性能基础上应引入浆液粘度对最大扩散半径的影响。浆液最大扩散半径随着裂缝高度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裂缝高度为25 cm时,有利于灌注桩承载能力的提升,裂缝宽度对最大扩散半径的影响较小。
  • 罗娜,闫宝宝,时景阳,王晓平
    摘要: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浮选溶液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动电位测定研究了菱锰矿和方解石的浮选行为以及六偏磷酸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六偏磷酸钠作为抑制剂可以实现菱锰矿与方解石的浮选分离;六偏磷酸钠能够选择性抑制方解石的主要原因是其在溶液中的主要形式HPO42-吸附在方解石表面从而抑制其上浮,但在菱锰矿表面基本不发生吸附,故不影响菱锰矿上浮,从而实现两种矿物的浮选分离。
  • 赵常凤,刘正文,沈礼锋,宋峰,张亮,张洪波
    摘要:
    钻孔涌水量衰减规律可以为煤矿失水灾害提供一种有效治理手段,为了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提出了煤矿井下含水层超前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衰减规律数值模拟分析。以Q煤矿为研究对象,利用SEEP/W软件设置了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通过网格划分,构建了涌水量衰减规律数值模拟模型,实现钻孔涌水量衰减规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大初始水头和渗透系数之后,钻孔的峰值涌水量和似稳定涌水量也越来越大,而弹性给水度的增大,会使钻孔的峰值涌水量随之增大,而似稳定涌水量保持稳定。随着钻孔孔径、钻孔仰角与斜长的增大,钻孔的峰值涌水量和似稳定涌水量都逐渐增大。增大钻孔的数量和覆盖范围之后,单个钻孔、钻区的涌水衰减明显,位于钻区中心的钻孔,其疏水能力受到群孔的干扰最大。
  • 姜美光,梁泽跃,吕向文,张军,蒋丛国
    摘要:
    针对云南某斑岩型硫化铜矿,开展了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结合矿石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等工艺矿物学及矿石性质,进行了原矿磨矿细度、粗精矿再磨细度、捕收剂、抑制剂、起泡剂种类及用量等一系列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选矿工艺参数。采用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两次扫选工艺流程,可获得产率1.23%、铜品位22.84%、回收率87.79%的选矿指标,该药剂制度和工艺流程可为该矿石的选矿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将为国内同类型矿石选矿提供行业借鉴。
  • 李 楠,谢海云,陈家灵,刘殿文,吕晋芳
    摘要:
    云南某低品位硫化铅锌矿中Pb的品位为0.42%、Zn的品位为0.39%,矿物组成复杂,含有方铅矿、白铅矿、闪锌矿、氧化锌矿等多种矿物,针对该矿石,本试验采用铅锌混选抛尾—铅锌分离选矿流程,达到了铅锌矿物回收利用的目的,最终可获得铅品位为70.34%、铅回收率为84.06%的铅精矿和锌品位为45.74%、锌回收率为80.65%的锌精矿,指标良好。研究结果说明了该矿石预选抛尾优先浮铅工艺的可行性,对于低品位硫化铅锌矿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党志超
    摘要:
    矿山采空区采用充填材料加固可有效防止地表塌陷,而研究充填材料的力学性能对其加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尾砂、水泥、高炉矿渣作为充填材料,氢氧化钠作为激发剂,研究了不同配比对充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激发反应和水化反应作用下,充填材料抗压强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加先快速上升后趋于平缓。考虑承压要求和抗压强度变化,推荐养护龄期在21 d以上。随着砂灰比的增加,充填材料抗压强度快速降低后趋于平缓,考虑充填成本和承压要求,建议砂灰比为4:1。随着高炉矿渣掺量的增加,充填材料抗压强度先升高后趋于平缓。考虑高炉矿渣成本较低,掺入后充填材料抗压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高炉矿渣掺量推荐为20%。另外,料浆质量浓度推荐为62%至70%,激发剂氢氧化钠掺量为25%。材料最佳配比应用于济南市莱芜区某铁矿,充填结构稳定,满足强度要求。
  • 熊常然,陈何
    摘要:
    束状孔当量球形药包爆破技术是基于大直径深孔采矿法的新型爆破技术,与单孔爆破技术相比,炸药能量利用率更高。为了探究节理岩体中束状孔与当量大孔爆破应力波衰减规律的不同,开展束状孔与当量大孔爆破模型试验研究。试验采用混凝土制作相似模型并用无缝钢管将炮孔包围以忽略爆生气体的作用,同时考虑不同节理厚度的影响,得到了爆炸应力波峰值速度与节理厚度的关系,并将两种布孔方式在相同节理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布孔方式的爆炸应力波峰值速度均随着节理厚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然而在相同节理厚度条件下束状孔爆破的应力波衰减相对当量大孔爆破而言更小。
  • 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
  • 王勇,施宗友,邵国庆,刘林
    摘要:
    对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脱硝催化剂中五氧化二钒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分析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产生来源,从试样称量、试样消解方式、标准溶液配制、工作曲线、测量重复性、摩尔质量等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计算,最后计算方法合成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通过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评定结果表明,测量结果的最大不确定度来源为标准溶液配制过程(约50%)、试样重复测量(18%)及标准曲线变动(20%)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在测量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和控制。当脱硝催化剂中五氧化二钒含量为2.00%时,方案扩展不确定度为0.032%,包含因子k=2,置信概率为95%。
  • 李苏琦,郭秀兰,龚祥,袁加巧,余安美,丁湛,陈明军,柏少军
    摘要:
    对四川攀枝花某钛铁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及分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钛、铁品位分别为6.25%和11.84%。钛物相主要分布于钛铁矿中,其占有率为59.38%,榍石和硅酸盐矿物中所赋存的钛多达29.39%。钛铁矿集合体的嵌布粒度为 0.016~0.032 mm,该矿石属于低品位细粒级嵌布的钛铁矿。探索性分选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48 mm占85%,磁场强度1.2 T下,强磁选精矿TiO2的品位为11.36%,回收率为76.54%,强磁选精矿进行“一粗一扫三精”浮选开路试验后,获得了TiO2品位46.56%,作业回收率42.71%的分选指标,强磁选-浮选联合流程可以有效地回收该尾矿中的钛铁矿物。本文为类似含钛铁尾矿的二次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 汪明星,廖传华,曾祥荣,刘胜敏,王银峰
    摘要:
    铁尾矿是铁矿资源开发利用后的剩余物,大量堆积会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含有的Pb、Cu、Cd和Zn等重金属对环境具有潜在的风险,但尾矿同时也具有可观的再利用价值,提高尾矿的利用效率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双碳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我国尾矿资源的现状和铁尾矿中重金属去除的常见方法,重点介绍了超临界CO2处理技术的原理与去除效果,以期为铁尾矿中重金属的高效去除提供指导。
  • 吴文卫,杜云鹏,张文杰
    摘要:
    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伴随产生大量含Mn2+、Ca2+、Mg2+等有价金属的废液,选择性回收其中有价金属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能降低废水处理的难度。以产线产生的CO2为碳源,NaOH作调节剂,在NaOH浓度10%,反应时间15 min,液相pH=6.6的条件下能选择性回收制备粗级碳酸锰,产品Mn的含量41%,Ca的含量2.5%,锰的含量0.8%。后续的贫液能以0.5 mol/L碳酸钠溶液调节pH至10,回收液相中的Mg2+。此回收工艺能提高产线的经济效益,减少湿法冶炼工艺的碳排放量,具有较高的绿色、经济应用前景。
    冶金与材料
  • 杨国强,阎新志,武海军,朱晓磊
    摘要:
    采用熔盐储换热方案并结合分时电价、电力交易等多能协同控制技术,进行了烟气-熔盐储换热系统回收铜冶炼高温烟气余热研究,分析了换热过程中的热量流和物质流,估算出10 h储热熔盐用量和熔盐储罐尺寸,此规模熔盐储换热系统固定投资约为925万元,以熔盐储换热系统替代余热锅炉,资本回收年限约为5.7年;在峰平谷电价时,熔盐储换热系统发电效益优于余热锅炉,且适应烟气波动、减小耗电工艺对电网冲击负荷;讨论了烟气温度、流量、SO2含量对熔盐流量、蒸汽产量以及发电量的影响,随着烟气温度、流量、SO2含量的增加,系统熔盐流量、蒸汽产量以及发电量呈现正相关。
  • 王岩,袁朝新,黄海辉,王为振,高崇,靳冉公
    摘要:
    本文针对印度某厂高含碳含钒煤渣含钒3.57%、镍1.19%,具有较高回收价值,但该渣进行详细的原料分析后,由于碳含量较高(14.61%),采用传统直接浸出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先进行首先采用氧化焙烧对该含钒煤渣进行脱碳预处理,然后进行采用硫酸熟化—水浸技术进行提取其中的钒、和镍。针对此工艺本文分别进行了焙烧脱碳试验、焙砂磨矿试验、焙砂浸出试验的研究,重点研究了焙烧、硫酸熟化和水浸工艺参数条件对考察了焙烧温度、时间;焙砂磨矿时间;焙砂硫酸熟化酸料比、温度、时间;焙砂浸出固液比、温度、时间等条件通过钒、镍的浸出率的对比得出了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最优焙烧温度和时间分别为800 ℃、2 h,;焙砂的最佳浸出粒度为小于0.0750mm占比为90%焙砂磨矿最优时间为120 s 。;最佳熟化工艺参数条件为酸料比为1.5:1、200 ℃环境下熟化1 h ;最佳水浸条件为固液比4:1物料处于95 ℃条件下,浸出2.5 h。
  • 设备与自动化
  • 胡雅祺,孔静,李宇恒,陈天星
    摘要:
    基于我国开展“矿山智慧化”的战略部署,未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视觉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也将成为选矿厂智能化的重要工具。本文简述了图像识别的主要技术及方法,介绍了图像识别技术在重选、磁选、浮选中的研究现状,并对图像识别技术在选矿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 冶金与材料
  • 张厚源,钱国余,庞嘉晨,王志
    摘要:
    针对传统废旧金属回收方法,流程长、效率低、传质慢的问题,借助水模型实验开展旋转偏析过程杂质强化去除的机理研究,为旋转偏析技术回收废旧金属提供动力学基础。实验分别通过流场可视化处理和流速的测定对溶质在废旧金属熔体中的传输进行分析,发现旋转偏析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杂质原子在熔体中的传质效率,降低生长界面处杂质的传质阻力。水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旋转偏析炉内流场的循环运动模式有利于杂质向远离生长界面处运动,但在低转速条件下循环流动较弱,杂质的排除能力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转速增加到800rpm时杂质无法有效向远结晶器端输送,不利于杂质去除;平均流速随着结晶器转速的增加而增加,结晶器转速从200rpm增加到800rpm时,各点流速平均增大2倍;流场平均流速随着结晶器浸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结晶器转速为200rpm时,随着结晶器浸入水深的1/2增加到4/5,近结晶器液面端流速从0.02m/s增加到0.04m/s,其他各测速位点流速均有明显提高,平均流速增大1倍;流场平均流速随着结晶器直径与坩埚直径比例增大而增大,直径比从1/7增大到1/2,流场内平均流速增大了4倍左右。实验证明增大转速、结晶器浸入深度以及结晶器与坩埚的直径比都能提高旋转驱动力,从而提高溶质在熔体中的传输速率,高效的均匀浓度场。在本研究中结晶器与坩埚直径比为1/3,结晶器浸入深度为4/5时对杂质的传输和浓度场的均匀有较好效果,有利于旋转偏析过程杂质的有效脱除。因此在水模型基础上开展了铝熔体旋转偏析除铁研究,结果表明在结晶器转速为400rpm时,铅的去除效率最高可以达到66%左右。这证明了旋转偏析回收废旧金属资源可以改善传统回收方法流程长、效率低的问题,实现金属杂质的深度高效去除,满足金属资源的高值化回收利用需求。
  • 任为,余瑜,张帅,郭占成
    摘要:
    Invar合金是制备精细金属掩模板(Fine Metal Mask,简称FMM)的重要基材,其纯净度直接影响FMM的质量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FMM的主要制备技术,介绍了FMM基材Invar合金的质量要求,并对国产Invar合金箔和国外进口Invar合金箔内的夹杂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国产Invar合金箔的纯净度与进口Invar合金箔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夹杂物的尺寸和数量等方面。为实现OLED配套产业全国产化,攻克Invar合金的近零夹杂难题,开发新型制备技术是关键突破点。最后详细论述了超重力技术在Invar合金除杂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电铸Invar合金箔应用的可行性,并指出超重力技术和电铸技术有望解决近零夹杂金属材料的制备难题。
  • 矿冶综述
  • 任红岗
    摘要:
    针对EPC工程总承包管理覆盖阶段广、界面接口多、系统化和精细化管理不强等特点,引入精益建造理论,系统构建了工程项目总承包精益管理“34521”体系架构。通过对EPC工程总承包管理结构进行优化研究,明晰了工程总承包精益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管理结构。以“五化”精益管理为方法论,围绕管理流程、管理表单、管理形式、管理运行、管理行为五个方面,推进工程总承包精益管理体系建设,旨在提升工程管理的高效化、系统化、标准化、可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为相关单位开展EPC工程总承包精益管理提供系统性参考。
  • 张长锁,刘建博
    摘要:
    某露天金矿设计扩帮开采并对现有排土场进行增高扩容,且排土场和露天坑境界距离较近,本文利用Slide边坡分析软件和极限平衡法对设计露天坑和排土场形成的联合边坡进行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露天坑扩界后采场边坡在自重+地下水、自重+地下水+爆破振动力、自重+地下水+地震力三种工况下均满足安全系数要求。以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系数为指标,对露天采场-排土场联合边坡在自重、自重+降雨、自重+地震三种工况下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工况下,联合边坡均处于稳定状态。说明该矿山扩界方案边坡具有安全性,从而保障了矿山的生产安全。
  • 矿山开采与安全
  • 李超,凌石生
    摘要:
    内蒙某铜矿选厂目前使用铜快速浮选+铜硫混浮-分离流程,使用铜捕收剂TXCu-2、硫捕收剂TXS-2石灰高碱工艺回收铜和硫,其中铜精矿中铜品位20-23%,铜回收率65%左右;硫精矿中硫品位37-40%,硫回收率72%左右,选厂铜、硫回收率较低。使用BK506替代石灰作硫铁矿抑制剂、BK305作铜捕收剂,在矿浆pH9.9(原高碱工艺矿浆pH为12)的条件下进行低碱度铜硫分离试验,取得良好的指标。低碱工艺闭路试验指标为:铜精矿品位22.59%、回收率84.17%,硫精矿品位41.03%、回收率80.78%;高碱工艺闭路试验指标为:铜精矿品位22.26%、回收率83.26%,硫精矿品位40.71%、回收率77.82%。低碱工艺指标优于高碱工艺指标,铜精矿回收率提高0.91个百分点;硫精矿回收率提高2.96个百分点。同时降低了石灰用量,取消了硫浮选前的加硫酸活化作业,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仪晓立,王振军,侯向阳,惠冰,孙巍,张旭,苗鑫
    摘要:
    劈裂注浆作为最常用的注浆方式,注浆工艺参数直接影响浆液扩散范围,研究浆液扩散特性对确定现场施工参数具有指导意义。以某灌注桩现场为基础,建立了平板裂缝浆液扩散模型,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桩基后注浆浆液最大扩散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浆压力增加导致浆液最大扩散半径先升高后趋于平缓,注浆压力优选4 MPa。随着注浆量的增加,浆液最大扩散半径先升高后趋于平缓。水泥浆粘度增加导致浆液最大扩散半径降低,技术人员在设计水泥浆时,在考虑力学性能基础上应引入浆液粘度对最大扩散半径的影响。浆液最大扩散半径随着裂缝高度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裂缝高度为25 cm时,有利于灌注桩承载能力的提升,裂缝宽度对最大扩散半径的影响较小。
  • 罗娜,闫宝宝,时景阳,王晓平
    摘要: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浮选溶液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动电位测定研究了菱锰矿和方解石的浮选行为以及六偏磷酸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六偏磷酸钠作为抑制剂可以实现菱锰矿与方解石的浮选分离;六偏磷酸钠能够选择性抑制方解石的主要原因是其在溶液中的主要形式HPO42-吸附在方解石表面从而抑制其上浮,但在菱锰矿表面基本不发生吸附,故不影响菱锰矿上浮,从而实现两种矿物的浮选分离。
  • 赵常凤,刘正文,沈礼锋,宋峰,张亮,张洪波
    摘要:
    钻孔涌水量衰减规律可以为煤矿失水灾害提供一种有效治理手段,为了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提出了煤矿井下含水层超前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衰减规律数值模拟分析。以Q煤矿为研究对象,利用SEEP/W软件设置了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通过网格划分,构建了涌水量衰减规律数值模拟模型,实现钻孔涌水量衰减规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大初始水头和渗透系数之后,钻孔的峰值涌水量和似稳定涌水量也越来越大,而弹性给水度的增大,会使钻孔的峰值涌水量随之增大,而似稳定涌水量保持稳定。随着钻孔孔径、钻孔仰角与斜长的增大,钻孔的峰值涌水量和似稳定涌水量都逐渐增大。增大钻孔的数量和覆盖范围之后,单个钻孔、钻区的涌水衰减明显,位于钻区中心的钻孔,其疏水能力受到群孔的干扰最大。
  • 姜美光,梁泽跃,吕向文,张军,蒋丛国
    摘要:
    针对云南某斑岩型硫化铜矿,开展了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结合矿石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等工艺矿物学及矿石性质,进行了原矿磨矿细度、粗精矿再磨细度、捕收剂、抑制剂、起泡剂种类及用量等一系列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选矿工艺参数。采用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两次扫选工艺流程,可获得产率1.23%、铜品位22.84%、回收率87.79%的选矿指标,该药剂制度和工艺流程可为该矿石的选矿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将为国内同类型矿石选矿提供行业借鉴。
  • 李 楠,谢海云,陈家灵,刘殿文,吕晋芳
    摘要:
    云南某低品位硫化铅锌矿中Pb的品位为0.42%、Zn的品位为0.39%,矿物组成复杂,含有方铅矿、白铅矿、闪锌矿、氧化锌矿等多种矿物,针对该矿石,本试验采用铅锌混选抛尾—铅锌分离选矿流程,达到了铅锌矿物回收利用的目的,最终可获得铅品位为70.34%、铅回收率为84.06%的铅精矿和锌品位为45.74%、锌回收率为80.65%的锌精矿,指标良好。研究结果说明了该矿石预选抛尾优先浮铅工艺的可行性,对于低品位硫化铅锌矿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党志超
    摘要:
    矿山采空区采用充填材料加固可有效防止地表塌陷,而研究充填材料的力学性能对其加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尾砂、水泥、高炉矿渣作为充填材料,氢氧化钠作为激发剂,研究了不同配比对充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激发反应和水化反应作用下,充填材料抗压强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加先快速上升后趋于平缓。考虑承压要求和抗压强度变化,推荐养护龄期在21 d以上。随着砂灰比的增加,充填材料抗压强度快速降低后趋于平缓,考虑充填成本和承压要求,建议砂灰比为4:1。随着高炉矿渣掺量的增加,充填材料抗压强度先升高后趋于平缓。考虑高炉矿渣成本较低,掺入后充填材料抗压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高炉矿渣掺量推荐为20%。另外,料浆质量浓度推荐为62%至70%,激发剂氢氧化钠掺量为25%。材料最佳配比应用于济南市莱芜区某铁矿,充填结构稳定,满足强度要求。
  • 熊常然,陈何
    摘要:
    束状孔当量球形药包爆破技术是基于大直径深孔采矿法的新型爆破技术,与单孔爆破技术相比,炸药能量利用率更高。为了探究节理岩体中束状孔与当量大孔爆破应力波衰减规律的不同,开展束状孔与当量大孔爆破模型试验研究。试验采用混凝土制作相似模型并用无缝钢管将炮孔包围以忽略爆生气体的作用,同时考虑不同节理厚度的影响,得到了爆炸应力波峰值速度与节理厚度的关系,并将两种布孔方式在相同节理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布孔方式的爆炸应力波峰值速度均随着节理厚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然而在相同节理厚度条件下束状孔爆破的应力波衰减相对当量大孔爆破而言更小。
  • 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
  • 王勇,施宗友,邵国庆,刘林
    摘要:
    对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脱硝催化剂中五氧化二钒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分析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产生来源,从试样称量、试样消解方式、标准溶液配制、工作曲线、测量重复性、摩尔质量等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计算,最后计算方法合成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通过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评定结果表明,测量结果的最大不确定度来源为标准溶液配制过程(约50%)、试样重复测量(18%)及标准曲线变动(20%)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在测量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和控制。当脱硝催化剂中五氧化二钒含量为2.00%时,方案扩展不确定度为0.032%,包含因子k=2,置信概率为95%。
  • 李苏琦,郭秀兰,龚祥,袁加巧,余安美,丁湛,陈明军,柏少军
    摘要:
    对四川攀枝花某钛铁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及分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钛、铁品位分别为6.25%和11.84%。钛物相主要分布于钛铁矿中,其占有率为59.38%,榍石和硅酸盐矿物中所赋存的钛多达29.39%。钛铁矿集合体的嵌布粒度为 0.016~0.032 mm,该矿石属于低品位细粒级嵌布的钛铁矿。探索性分选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48 mm占85%,磁场强度1.2 T下,强磁选精矿TiO2的品位为11.36%,回收率为76.54%,强磁选精矿进行“一粗一扫三精”浮选开路试验后,获得了TiO2品位46.56%,作业回收率42.71%的分选指标,强磁选-浮选联合流程可以有效地回收该尾矿中的钛铁矿物。本文为类似含钛铁尾矿的二次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 汪明星,廖传华,曾祥荣,刘胜敏,王银峰
    摘要:
    铁尾矿是铁矿资源开发利用后的剩余物,大量堆积会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含有的Pb、Cu、Cd和Zn等重金属对环境具有潜在的风险,但尾矿同时也具有可观的再利用价值,提高尾矿的利用效率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双碳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我国尾矿资源的现状和铁尾矿中重金属去除的常见方法,重点介绍了超临界CO2处理技术的原理与去除效果,以期为铁尾矿中重金属的高效去除提供指导。
  • 吴文卫,杜云鹏,张文杰
    摘要:
    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伴随产生大量含Mn2+、Ca2+、Mg2+等有价金属的废液,选择性回收其中有价金属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能降低废水处理的难度。以产线产生的CO2为碳源,NaOH作调节剂,在NaOH浓度10%,反应时间15 min,液相pH=6.6的条件下能选择性回收制备粗级碳酸锰,产品Mn的含量41%,Ca的含量2.5%,锰的含量0.8%。后续的贫液能以0.5 mol/L碳酸钠溶液调节pH至10,回收液相中的Mg2+。此回收工艺能提高产线的经济效益,减少湿法冶炼工艺的碳排放量,具有较高的绿色、经济应用前景。

为了给您提供更优质的网页浏览体验,请使用 Firefox 、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010-63299751

杂志信息

期刊简介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1

传真:010-63299754

Email:kuangye@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八区23号楼905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冶》编辑部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