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开采与安全
艾敏,王光进
摘要:
本文通过相关物理力学实验,分析了尾砂的物理力学性质,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计算和分析降雨条件下尾矿坝的浸润线;通过Slide软件,用极限平衡法中的简化Bishop 法和瑞典法对降雨条件下尾矿坝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尾矿坝在现状高程下,其坝体在正常运行、洪水运行和饱和运行工况时计算的安全系数均能满足规范要求,计算得到的稳定性滑面大多是经过坝体最底部的深度滑弧面,且滑弧面范围较大。
杨玉婷,艾敏,赵怀刚,许志发,杨安银
摘要:
渗流破坏是尾矿库溃坝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但目前针对渗流破坏对尾矿库溃坝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以云南某尾矿库为工程背景,采用自制的尾矿库溃坝实验装置,开展尾矿库室内堆(溃)坝模型实验研究,分析在渗流破坏情况下尾矿库溃坝过程、溃口发展、下泄泥砂沉积规律。结果表明:空隙中的可动颗粒被渗出水流带走,造成初始渗流通道建立并扩大,坝肩中部出现“砂流溢出”和“沼泽化”现象;随着坝体集中渗流通道的扩展,出渗点位置上部饱和坝体在自重作用下发生沉降和垮塌,并向上游呈牵引式发展,随后库内水流漫过坝顶垮塌部分的最低点,导致溃口的形成,坝体破坏模式由逆向牵引破坏向溢流侵蚀破坏转变;溃口的发展主要是由溃坝水流对坝体的掏蚀、冲刷所造成,在溃坝的不同时刻溃口发展是不同的,初中期以下切为主,后期为横向展宽以主;由于水流的分选作用,下泄泥砂在坝体下游的沉积随演进距离的增加,表现出由粗到细的规律,且不同位置出现了粒径的分级现象。以上研究成果能为矿山的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基础。
刘书杰,王中明
摘要:
对某Rb2O品位0.54%的含铷云母矿,进行了云母与长石的分离浮选试验。分别考察了在酸性(pH=3.0)和中性(pH=7.3)矿浆环境中,矿石不磨(-74μm占10%)与磨至-74μm占50%时的闭路试验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1)矿石不磨(-74μm占10%)时,酸性矿浆环境闭路试验和中性矿浆环境闭路试验所得精矿指标差异不大,精矿中Rb2O的品位分别为1.24%和1.21%,Rb2O的回收率分别为67.93%和67.72%;2)矿石磨矿至-74μm占50%时,酸性矿浆环境闭路试验和中性矿浆环境闭路试验所得精矿指标差异较大,精矿中Rb2O的品位分别为1.04%和1.21%,Rb2O的回收率分别为80.91%和79.10%;3)BK414与十二胺联合使用,实现了在中性矿浆环境中云母、长石的分离浮选,为开发利用该类型含铷云母矿物提供了新的技术依据。
刘猛,周俊武,贾木欣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矿物加工研究报告历史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分类与关联规则功能的典型算法,如J48算法和Apriori算法,从MYSQL数据库中调用与某一主题相关的矿物数据,经预处理后,进行挖掘处理,得到潜在的、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与知识。此文主要以判断硫元素是否回收为主题,简单地介绍下如何将传统矿物加工工艺与现在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学斌
摘要:
本文以某铜矿为研究背景,通过室内剪切试验、点荷载实验获取的岩体物理力学基本参数,以flac3d有限元软件对锚杆锚固作用机制进行数值模拟,探究锚固体与锚杆周围应力分布规律,以及锚杆在不同条件下锚固体应力分布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得出了锚杆锚固力、剪应力沿内锚固长度的分布规律,为合理设计锚固长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锚杆—注浆体—围岩体之间界面的数值模拟获得界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其最大承载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加锚岩体的力学性能,也可以为设计可靠有效的岩体锚固方案,提供有力的试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张树茂
摘要:
本文采用基于可靠度理论的Monte-Carlo法对一排土场边坡进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分析,得出了该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可靠度指标和失效概率,与传统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定值分析方法相比,可以更加客观真实的对稳定性作出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土体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土体颗粒内摩擦角的变异性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大于粘聚力变异性的影响,重度变异性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最小。
陈峰,杨溢
摘要:
凹陷露天开采,矿石运输成本在开采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随着露天开采深度的延深,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选用高效、低成本的矿石运输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海外露天矿山工程实际,列举了四种矿石运输方案,并从经济角度、工艺角度、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生产运营及维护管理、建设施工水平和难度、施工工期,同时兼顾方案的可实施性及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方案的比选,最终推荐该矿山矿石的运输方案选用方案2,即半移动破碎站+地表胶带方案。
冶金与材料
杨应宝,陈雯,胡一平,杨庆飞,陈全坤,余小吕
摘要:
针对易门铜业富氧底吹熔炼工序金银回收率低的问题,通过调整熔炼渣型采用SiO2-FeO-CaO三元渣系、稳定炉温在1180℃~1200℃和合理利用冶炼中间产物,使熔炼工序金、银的回收率分别从96.99%、97.03%提高到98.25%、98.20%。
崔涛,徐庆鑫
摘要:
采用磷酸三丁酯萃取剂从含锌烟尘氯化浸出液中萃取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锌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萃取条件。结果表明,采用磷酸三丁酯能够从含锌烟尘氯化浸出液中有效萃取锌,在相比O/A 3:1、萃取时间3 min、TBP体积分数为60%、水相锌离子浓度41.07 g/L、水相氯离子浓度122 g/L、温度15 ℃时进行萃取,锌的萃取率能够达到70.43%;萃余液中有白色硫酸钙沉淀生成,且硫酸钙晶须结晶程度较高。
蒋应平,李贺,王海北,陈露露,张邦胜
摘要:
本文针对现有石墨提纯技术的不足,提出加压碱浸-常压酸浸工艺,考察了加压碱浸和常压酸浸各因素对提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压碱浸温度200℃,碱浓度250g/L,液固比3,反应时间1h,矿石粒度P90 -45μm;常压酸浸温度80℃、酸浓度2.16%的条件下,提纯后石墨产品固定碳含量可达96%以上。
贾云柯,蔡宗英,周若,孙文龙,汪子皓
摘要:
钛酸锂是一种尖晶石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相对于碳基材料具有更好的充放电性能、循环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能,成为研究新型锂电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热点。然而,钛酸锂本身存在电导率较低,极化现象严重,理论容量小等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钛酸锂的合成技术、原理,改进方法及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制备工艺的优缺点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表明元素掺杂、表面包覆、形貌设计和复合改性等方式可有效地改善Li4Ti5O12材料的导电性能,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许永姿,彭巨擘,张家涛,崔涛
摘要: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在共沉淀法制备ITO粉末过程中,氨水直接混合方式及NH4NO3、NH4Cl和(NH4)2SO4三种沉淀母液对ITO粉末颗粒成形的影响,并用XRD、SEM和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对其作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全部共沉淀法均能成功合成ITO粉末,其中NH4NO3体系对ITO粉末颗粒晶相影响较小,能获得单一相的ITO粉末且颗粒粒径分布较集中,形貌较规整。因此,NH4NO3体系比较适用于用来制备ITO粉末颗粒。
谢 铿,王海北,刘三平
摘要:
针对铜阳极泥氯化浸金液含铜高造成稀贵金属置换困难且损失量大的问题,采用Lix984萃取分离铜,进行萃取箱连续试验,考察铜萃取率变化,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试验发现采用Lix984从含铜10~20g/L和Cl- ~200g/L的氯化浸金液中分离和回收铜,技术上可行。在萃取混合时间3min、萃取相比(O/A)2:1、反萃水相为180~260g/L硫酸条件下,经过4级萃取,2级洗涤和2级反萃,铜直收率可达99%以上。金、银、钯、铅、镍等不被萃取,仅有少量夹带,可洗涤回收。萃取过程发生界面污物累积和乳化,主要与料液含固量高、金属离子水解、相比和搅拌速度不当、萃取剂降解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精滤、过渡槽调pH、实时监控流量和转速、定期补充萃取剂和清除第三相等措施,实现萃取稳定运行。
李九江,李兰杰,张 娜,吴春亮,张苏新
摘要:
以电铝热法钒铝合金生产系统为研究平台,对MgO-Al2O3渣系钒铝合金中的铁杂质元素来源和走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杂质元素主要由反应炉耐材引入的(其占55.38%);而系统中87.65%的Fe进入到钒铝合金中,与钒结合的能力较强;合金中Fe分布不均匀,合金锭下表皮和侧壁Fe含量高;铁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合金中;因此需对合金锭表面进行处理,并通过降低耐材中的Fe和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以减少进入钒铝合金中的Fe量,为生产航空级钒铝合金提供技术支撑和研究方向。
张海亮,李仕亮,马利凤
摘要:
通过直接浸出试验、微生物搅拌预氧化试验、清水启动探索试验、微生物柱浸条件试验等,研究了某难处理原生金矿采用微生物预氧化工艺及清水启动的适用性和可能性,确定了适宜的堆浸粒度和温度。结果表明,在入浸粒度为P80=4.5mm、室温条件下,浸渣Au品位可降至0.47g/t,Au浸出率为62.70%,相比同矿样直接浸出,浸出率可提高约35个百分点。
矿山开采与安全
刘加林
摘要:
试验矿石含银118 g/t,是主要回收目的矿物,银在矿石中主要以次生银矿物的形式存在。通过开展流程对比试验确定了浮选+浮选尾矿氰化流程,在一系列条件试验试验和开路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闭路试验,试验结果:浸出作业回收率79.73%,浮选+浮选尾矿氰化综合回收率84.17%。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初征
摘要:
矿山开采爆破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影响,已成为当今矿山生产行业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采用爆破振动预测模式评价甘肃镜铁山铁矿开采对周边保护对象的影响,并提出减少影响的控制措施,为国内矿山行业提供借鉴和参考。评价结果表明,镜铁山铁矿开采爆破引起的振动不会对周边保护对象产生明显的干扰影响,在采取相应振动控制措施的前提下,项目建设可行。
矿山开采与安全
赵艳宾,刘璇遥,于鸿宾,张磊,宋超
摘要:
本文针对某微细粒含砷含碳难处理金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在磨矿细度-0.074mm含量为90%条件下,采用浮选条件试验确定的最佳药剂制度,在两粗三精三扫闭路浮选流程条件下,可以获得精矿金品位为41.90%,金回收率为80.64%的浮选指标。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尾矿中金主要以微细粒贫连生体硫化物、硫化物又包裹金的形式存在,采用浮选工艺难以有效回收。
设备与自动化
李传伟,赵宇,严凡涛
摘要:
矿浆pH值的高精度、可靠在线检测是选矿流程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基于矿浆pH值在线检测现状及存在问题,研制出基于滴定法BPHT型矿浆pH仪表。BPHT仪表包括2部分,取样过滤部分将矿浆处理成澄清溶液,滴定主机基于光度滴定实现pH测量。经过工业应用,该仪表可以实现矿浆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在线测量及闭环控制,在选冶流程具有广阔推广前景。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刘艳丽,杨晓明,刘峰彪,杨晓松
摘要:
针对某钨钼选矿厂的选矿废水中含有超微细矿物颗粒和残留的选矿药剂产生的浊度、悬浮物均较高影响其直接回用的问题,首先对该厂的选矿废水水质进行了调研,摸清水质特征,继而进行了混凝沉降药剂探索试验,发现复配的BK-A混凝剂具有较好的沉降效果,随后有进行了现场混凝沉降优化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K-A混凝药剂最佳反应条件为:沉降pH值9~10,BK-A药剂投加量在20~25mL/L,PAM投加量在6mL/L,处理后的尾矿库选矿废水浊度和悬浮物指标基本能达到清水水质指标,尾矿库废水中硅酸根离子能稳定降至100mg/L左右。
矿山开采与安全
艾敏,王光进
摘要:
本文通过相关物理力学实验,分析了尾砂的物理力学性质,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计算和分析降雨条件下尾矿坝的浸润线;通过Slide软件,用极限平衡法中的简化Bishop 法和瑞典法对降雨条件下尾矿坝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尾矿坝在现状高程下,其坝体在正常运行、洪水运行和饱和运行工况时计算的安全系数均能满足规范要求,计算得到的稳定性滑面大多是经过坝体最底部的深度滑弧面,且滑弧面范围较大。
杨玉婷,艾敏,赵怀刚,许志发,杨安银
摘要:
渗流破坏是尾矿库溃坝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但目前针对渗流破坏对尾矿库溃坝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以云南某尾矿库为工程背景,采用自制的尾矿库溃坝实验装置,开展尾矿库室内堆(溃)坝模型实验研究,分析在渗流破坏情况下尾矿库溃坝过程、溃口发展、下泄泥砂沉积规律。结果表明:空隙中的可动颗粒被渗出水流带走,造成初始渗流通道建立并扩大,坝肩中部出现“砂流溢出”和“沼泽化”现象;随着坝体集中渗流通道的扩展,出渗点位置上部饱和坝体在自重作用下发生沉降和垮塌,并向上游呈牵引式发展,随后库内水流漫过坝顶垮塌部分的最低点,导致溃口的形成,坝体破坏模式由逆向牵引破坏向溢流侵蚀破坏转变;溃口的发展主要是由溃坝水流对坝体的掏蚀、冲刷所造成,在溃坝的不同时刻溃口发展是不同的,初中期以下切为主,后期为横向展宽以主;由于水流的分选作用,下泄泥砂在坝体下游的沉积随演进距离的增加,表现出由粗到细的规律,且不同位置出现了粒径的分级现象。以上研究成果能为矿山的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基础。
刘书杰,王中明
摘要:
对某Rb2O品位0.54%的含铷云母矿,进行了云母与长石的分离浮选试验。分别考察了在酸性(pH=3.0)和中性(pH=7.3)矿浆环境中,矿石不磨(-74μm占10%)与磨至-74μm占50%时的闭路试验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1)矿石不磨(-74μm占10%)时,酸性矿浆环境闭路试验和中性矿浆环境闭路试验所得精矿指标差异不大,精矿中Rb2O的品位分别为1.24%和1.21%,Rb2O的回收率分别为67.93%和67.72%;2)矿石磨矿至-74μm占50%时,酸性矿浆环境闭路试验和中性矿浆环境闭路试验所得精矿指标差异较大,精矿中Rb2O的品位分别为1.04%和1.21%,Rb2O的回收率分别为80.91%和79.10%;3)BK414与十二胺联合使用,实现了在中性矿浆环境中云母、长石的分离浮选,为开发利用该类型含铷云母矿物提供了新的技术依据。
刘猛,周俊武,贾木欣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矿物加工研究报告历史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分类与关联规则功能的典型算法,如J48算法和Apriori算法,从MYSQL数据库中调用与某一主题相关的矿物数据,经预处理后,进行挖掘处理,得到潜在的、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与知识。此文主要以判断硫元素是否回收为主题,简单地介绍下如何将传统矿物加工工艺与现在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学斌
摘要:
本文以某铜矿为研究背景,通过室内剪切试验、点荷载实验获取的岩体物理力学基本参数,以flac3d有限元软件对锚杆锚固作用机制进行数值模拟,探究锚固体与锚杆周围应力分布规律,以及锚杆在不同条件下锚固体应力分布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得出了锚杆锚固力、剪应力沿内锚固长度的分布规律,为合理设计锚固长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锚杆—注浆体—围岩体之间界面的数值模拟获得界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其最大承载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加锚岩体的力学性能,也可以为设计可靠有效的岩体锚固方案,提供有力的试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张树茂
摘要:
本文采用基于可靠度理论的Monte-Carlo法对一排土场边坡进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分析,得出了该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可靠度指标和失效概率,与传统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定值分析方法相比,可以更加客观真实的对稳定性作出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土体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土体颗粒内摩擦角的变异性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大于粘聚力变异性的影响,重度变异性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最小。
陈峰,杨溢
摘要:
凹陷露天开采,矿石运输成本在开采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随着露天开采深度的延深,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选用高效、低成本的矿石运输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海外露天矿山工程实际,列举了四种矿石运输方案,并从经济角度、工艺角度、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生产运营及维护管理、建设施工水平和难度、施工工期,同时兼顾方案的可实施性及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方案的比选,最终推荐该矿山矿石的运输方案选用方案2,即半移动破碎站+地表胶带方案。
冶金与材料
杨应宝,陈雯,胡一平,杨庆飞,陈全坤,余小吕
摘要:
针对易门铜业富氧底吹熔炼工序金银回收率低的问题,通过调整熔炼渣型采用SiO2-FeO-CaO三元渣系、稳定炉温在1180℃~1200℃和合理利用冶炼中间产物,使熔炼工序金、银的回收率分别从96.99%、97.03%提高到98.25%、98.20%。
崔涛,徐庆鑫
摘要:
采用磷酸三丁酯萃取剂从含锌烟尘氯化浸出液中萃取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锌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萃取条件。结果表明,采用磷酸三丁酯能够从含锌烟尘氯化浸出液中有效萃取锌,在相比O/A 3:1、萃取时间3 min、TBP体积分数为60%、水相锌离子浓度41.07 g/L、水相氯离子浓度122 g/L、温度15 ℃时进行萃取,锌的萃取率能够达到70.43%;萃余液中有白色硫酸钙沉淀生成,且硫酸钙晶须结晶程度较高。
蒋应平,李贺,王海北,陈露露,张邦胜
摘要:
本文针对现有石墨提纯技术的不足,提出加压碱浸-常压酸浸工艺,考察了加压碱浸和常压酸浸各因素对提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压碱浸温度200℃,碱浓度250g/L,液固比3,反应时间1h,矿石粒度P90 -45μm;常压酸浸温度80℃、酸浓度2.16%的条件下,提纯后石墨产品固定碳含量可达96%以上。
贾云柯,蔡宗英,周若,孙文龙,汪子皓
摘要:
钛酸锂是一种尖晶石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相对于碳基材料具有更好的充放电性能、循环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能,成为研究新型锂电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热点。然而,钛酸锂本身存在电导率较低,极化现象严重,理论容量小等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钛酸锂的合成技术、原理,改进方法及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制备工艺的优缺点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表明元素掺杂、表面包覆、形貌设计和复合改性等方式可有效地改善Li4Ti5O12材料的导电性能,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许永姿,彭巨擘,张家涛,崔涛
摘要: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在共沉淀法制备ITO粉末过程中,氨水直接混合方式及NH4NO3、NH4Cl和(NH4)2SO4三种沉淀母液对ITO粉末颗粒成形的影响,并用XRD、SEM和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对其作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全部共沉淀法均能成功合成ITO粉末,其中NH4NO3体系对ITO粉末颗粒晶相影响较小,能获得单一相的ITO粉末且颗粒粒径分布较集中,形貌较规整。因此,NH4NO3体系比较适用于用来制备ITO粉末颗粒。
谢 铿,王海北,刘三平
摘要:
针对铜阳极泥氯化浸金液含铜高造成稀贵金属置换困难且损失量大的问题,采用Lix984萃取分离铜,进行萃取箱连续试验,考察铜萃取率变化,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试验发现采用Lix984从含铜10~20g/L和Cl- ~200g/L的氯化浸金液中分离和回收铜,技术上可行。在萃取混合时间3min、萃取相比(O/A)2:1、反萃水相为180~260g/L硫酸条件下,经过4级萃取,2级洗涤和2级反萃,铜直收率可达99%以上。金、银、钯、铅、镍等不被萃取,仅有少量夹带,可洗涤回收。萃取过程发生界面污物累积和乳化,主要与料液含固量高、金属离子水解、相比和搅拌速度不当、萃取剂降解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精滤、过渡槽调pH、实时监控流量和转速、定期补充萃取剂和清除第三相等措施,实现萃取稳定运行。
李九江,李兰杰,张 娜,吴春亮,张苏新
摘要:
以电铝热法钒铝合金生产系统为研究平台,对MgO-Al2O3渣系钒铝合金中的铁杂质元素来源和走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杂质元素主要由反应炉耐材引入的(其占55.38%);而系统中87.65%的Fe进入到钒铝合金中,与钒结合的能力较强;合金中Fe分布不均匀,合金锭下表皮和侧壁Fe含量高;铁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合金中;因此需对合金锭表面进行处理,并通过降低耐材中的Fe和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以减少进入钒铝合金中的Fe量,为生产航空级钒铝合金提供技术支撑和研究方向。
张海亮,李仕亮,马利凤
摘要:
通过直接浸出试验、微生物搅拌预氧化试验、清水启动探索试验、微生物柱浸条件试验等,研究了某难处理原生金矿采用微生物预氧化工艺及清水启动的适用性和可能性,确定了适宜的堆浸粒度和温度。结果表明,在入浸粒度为P80=4.5mm、室温条件下,浸渣Au品位可降至0.47g/t,Au浸出率为62.70%,相比同矿样直接浸出,浸出率可提高约35个百分点。
矿山开采与安全
刘加林
摘要:
试验矿石含银118 g/t,是主要回收目的矿物,银在矿石中主要以次生银矿物的形式存在。通过开展流程对比试验确定了浮选+浮选尾矿氰化流程,在一系列条件试验试验和开路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闭路试验,试验结果:浸出作业回收率79.73%,浮选+浮选尾矿氰化综合回收率84.17%。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初征
摘要:
矿山开采爆破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影响,已成为当今矿山生产行业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采用爆破振动预测模式评价甘肃镜铁山铁矿开采对周边保护对象的影响,并提出减少影响的控制措施,为国内矿山行业提供借鉴和参考。评价结果表明,镜铁山铁矿开采爆破引起的振动不会对周边保护对象产生明显的干扰影响,在采取相应振动控制措施的前提下,项目建设可行。
矿山开采与安全
赵艳宾,刘璇遥,于鸿宾,张磊,宋超
摘要:
本文针对某微细粒含砷含碳难处理金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在磨矿细度-0.074mm含量为90%条件下,采用浮选条件试验确定的最佳药剂制度,在两粗三精三扫闭路浮选流程条件下,可以获得精矿金品位为41.90%,金回收率为80.64%的浮选指标。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尾矿中金主要以微细粒贫连生体硫化物、硫化物又包裹金的形式存在,采用浮选工艺难以有效回收。
设备与自动化
李传伟,赵宇,严凡涛
摘要:
矿浆pH值的高精度、可靠在线检测是选矿流程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基于矿浆pH值在线检测现状及存在问题,研制出基于滴定法BPHT型矿浆pH仪表。BPHT仪表包括2部分,取样过滤部分将矿浆处理成澄清溶液,滴定主机基于光度滴定实现pH测量。经过工业应用,该仪表可以实现矿浆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在线测量及闭环控制,在选冶流程具有广阔推广前景。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刘艳丽,杨晓明,刘峰彪,杨晓松
摘要:
针对某钨钼选矿厂的选矿废水中含有超微细矿物颗粒和残留的选矿药剂产生的浊度、悬浮物均较高影响其直接回用的问题,首先对该厂的选矿废水水质进行了调研,摸清水质特征,继而进行了混凝沉降药剂探索试验,发现复配的BK-A混凝剂具有较好的沉降效果,随后有进行了现场混凝沉降优化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K-A混凝药剂最佳反应条件为:沉降pH值9~10,BK-A药剂投加量在20~25mL/L,PAM投加量在6mL/L,处理后的尾矿库选矿废水浊度和悬浮物指标基本能达到清水水质指标,尾矿库废水中硅酸根离子能稳定降至100mg/L左右。
矿山开采与安全
艾敏,王光进
摘要:
本文通过相关物理力学实验,分析了尾砂的物理力学性质,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计算和分析降雨条件下尾矿坝的浸润线;通过Slide软件,用极限平衡法中的简化Bishop 法和瑞典法对降雨条件下尾矿坝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尾矿坝在现状高程下,其坝体在正常运行、洪水运行和饱和运行工况时计算的安全系数均能满足规范要求,计算得到的稳定性滑面大多是经过坝体最底部的深度滑弧面,且滑弧面范围较大。
杨玉婷,艾敏,赵怀刚,许志发,杨安银
摘要:
渗流破坏是尾矿库溃坝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但目前针对渗流破坏对尾矿库溃坝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以云南某尾矿库为工程背景,采用自制的尾矿库溃坝实验装置,开展尾矿库室内堆(溃)坝模型实验研究,分析在渗流破坏情况下尾矿库溃坝过程、溃口发展、下泄泥砂沉积规律。结果表明:空隙中的可动颗粒被渗出水流带走,造成初始渗流通道建立并扩大,坝肩中部出现“砂流溢出”和“沼泽化”现象;随着坝体集中渗流通道的扩展,出渗点位置上部饱和坝体在自重作用下发生沉降和垮塌,并向上游呈牵引式发展,随后库内水流漫过坝顶垮塌部分的最低点,导致溃口的形成,坝体破坏模式由逆向牵引破坏向溢流侵蚀破坏转变;溃口的发展主要是由溃坝水流对坝体的掏蚀、冲刷所造成,在溃坝的不同时刻溃口发展是不同的,初中期以下切为主,后期为横向展宽以主;由于水流的分选作用,下泄泥砂在坝体下游的沉积随演进距离的增加,表现出由粗到细的规律,且不同位置出现了粒径的分级现象。以上研究成果能为矿山的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基础。
刘书杰,王中明
摘要:
对某Rb2O品位0.54%的含铷云母矿,进行了云母与长石的分离浮选试验。分别考察了在酸性(pH=3.0)和中性(pH=7.3)矿浆环境中,矿石不磨(-74μm占10%)与磨至-74μm占50%时的闭路试验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1)矿石不磨(-74μm占10%)时,酸性矿浆环境闭路试验和中性矿浆环境闭路试验所得精矿指标差异不大,精矿中Rb2O的品位分别为1.24%和1.21%,Rb2O的回收率分别为67.93%和67.72%;2)矿石磨矿至-74μm占50%时,酸性矿浆环境闭路试验和中性矿浆环境闭路试验所得精矿指标差异较大,精矿中Rb2O的品位分别为1.04%和1.21%,Rb2O的回收率分别为80.91%和79.10%;3)BK414与十二胺联合使用,实现了在中性矿浆环境中云母、长石的分离浮选,为开发利用该类型含铷云母矿物提供了新的技术依据。
刘猛,周俊武,贾木欣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矿物加工研究报告历史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分类与关联规则功能的典型算法,如J48算法和Apriori算法,从MYSQL数据库中调用与某一主题相关的矿物数据,经预处理后,进行挖掘处理,得到潜在的、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与知识。此文主要以判断硫元素是否回收为主题,简单地介绍下如何将传统矿物加工工艺与现在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学斌
摘要:
本文以某铜矿为研究背景,通过室内剪切试验、点荷载实验获取的岩体物理力学基本参数,以flac3d有限元软件对锚杆锚固作用机制进行数值模拟,探究锚固体与锚杆周围应力分布规律,以及锚杆在不同条件下锚固体应力分布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得出了锚杆锚固力、剪应力沿内锚固长度的分布规律,为合理设计锚固长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锚杆—注浆体—围岩体之间界面的数值模拟获得界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其最大承载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加锚岩体的力学性能,也可以为设计可靠有效的岩体锚固方案,提供有力的试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张树茂
摘要:
本文采用基于可靠度理论的Monte-Carlo法对一排土场边坡进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分析,得出了该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可靠度指标和失效概率,与传统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定值分析方法相比,可以更加客观真实的对稳定性作出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土体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土体颗粒内摩擦角的变异性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大于粘聚力变异性的影响,重度变异性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最小。
陈峰,杨溢
摘要:
凹陷露天开采,矿石运输成本在开采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随着露天开采深度的延深,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选用高效、低成本的矿石运输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海外露天矿山工程实际,列举了四种矿石运输方案,并从经济角度、工艺角度、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生产运营及维护管理、建设施工水平和难度、施工工期,同时兼顾方案的可实施性及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方案的比选,最终推荐该矿山矿石的运输方案选用方案2,即半移动破碎站+地表胶带方案。
冶金与材料
杨应宝,陈雯,胡一平,杨庆飞,陈全坤,余小吕
摘要:
针对易门铜业富氧底吹熔炼工序金银回收率低的问题,通过调整熔炼渣型采用SiO2-FeO-CaO三元渣系、稳定炉温在1180℃~1200℃和合理利用冶炼中间产物,使熔炼工序金、银的回收率分别从96.99%、97.03%提高到98.25%、98.20%。
崔涛,徐庆鑫
摘要:
采用磷酸三丁酯萃取剂从含锌烟尘氯化浸出液中萃取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锌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萃取条件。结果表明,采用磷酸三丁酯能够从含锌烟尘氯化浸出液中有效萃取锌,在相比O/A 3:1、萃取时间3 min、TBP体积分数为60%、水相锌离子浓度41.07 g/L、水相氯离子浓度122 g/L、温度15 ℃时进行萃取,锌的萃取率能够达到70.43%;萃余液中有白色硫酸钙沉淀生成,且硫酸钙晶须结晶程度较高。
蒋应平,李贺,王海北,陈露露,张邦胜
摘要:
本文针对现有石墨提纯技术的不足,提出加压碱浸-常压酸浸工艺,考察了加压碱浸和常压酸浸各因素对提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压碱浸温度200℃,碱浓度250g/L,液固比3,反应时间1h,矿石粒度P90 -45μm;常压酸浸温度80℃、酸浓度2.16%的条件下,提纯后石墨产品固定碳含量可达96%以上。
贾云柯,蔡宗英,周若,孙文龙,汪子皓
摘要:
钛酸锂是一种尖晶石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相对于碳基材料具有更好的充放电性能、循环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能,成为研究新型锂电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热点。然而,钛酸锂本身存在电导率较低,极化现象严重,理论容量小等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钛酸锂的合成技术、原理,改进方法及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制备工艺的优缺点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表明元素掺杂、表面包覆、形貌设计和复合改性等方式可有效地改善Li4Ti5O12材料的导电性能,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许永姿,彭巨擘,张家涛,崔涛
摘要: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在共沉淀法制备ITO粉末过程中,氨水直接混合方式及NH4NO3、NH4Cl和(NH4)2SO4三种沉淀母液对ITO粉末颗粒成形的影响,并用XRD、SEM和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对其作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全部共沉淀法均能成功合成ITO粉末,其中NH4NO3体系对ITO粉末颗粒晶相影响较小,能获得单一相的ITO粉末且颗粒粒径分布较集中,形貌较规整。因此,NH4NO3体系比较适用于用来制备ITO粉末颗粒。
谢 铿,王海北,刘三平
摘要:
针对铜阳极泥氯化浸金液含铜高造成稀贵金属置换困难且损失量大的问题,采用Lix984萃取分离铜,进行萃取箱连续试验,考察铜萃取率变化,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试验发现采用Lix984从含铜10~20g/L和Cl- ~200g/L的氯化浸金液中分离和回收铜,技术上可行。在萃取混合时间3min、萃取相比(O/A)2:1、反萃水相为180~260g/L硫酸条件下,经过4级萃取,2级洗涤和2级反萃,铜直收率可达99%以上。金、银、钯、铅、镍等不被萃取,仅有少量夹带,可洗涤回收。萃取过程发生界面污物累积和乳化,主要与料液含固量高、金属离子水解、相比和搅拌速度不当、萃取剂降解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精滤、过渡槽调pH、实时监控流量和转速、定期补充萃取剂和清除第三相等措施,实现萃取稳定运行。
李九江,李兰杰,张 娜,吴春亮,张苏新
摘要:
以电铝热法钒铝合金生产系统为研究平台,对MgO-Al2O3渣系钒铝合金中的铁杂质元素来源和走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杂质元素主要由反应炉耐材引入的(其占55.38%);而系统中87.65%的Fe进入到钒铝合金中,与钒结合的能力较强;合金中Fe分布不均匀,合金锭下表皮和侧壁Fe含量高;铁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合金中;因此需对合金锭表面进行处理,并通过降低耐材中的Fe和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以减少进入钒铝合金中的Fe量,为生产航空级钒铝合金提供技术支撑和研究方向。
张海亮,李仕亮,马利凤
摘要:
通过直接浸出试验、微生物搅拌预氧化试验、清水启动探索试验、微生物柱浸条件试验等,研究了某难处理原生金矿采用微生物预氧化工艺及清水启动的适用性和可能性,确定了适宜的堆浸粒度和温度。结果表明,在入浸粒度为P80=4.5mm、室温条件下,浸渣Au品位可降至0.47g/t,Au浸出率为62.70%,相比同矿样直接浸出,浸出率可提高约35个百分点。
矿山开采与安全
刘加林
摘要:
试验矿石含银118 g/t,是主要回收目的矿物,银在矿石中主要以次生银矿物的形式存在。通过开展流程对比试验确定了浮选+浮选尾矿氰化流程,在一系列条件试验试验和开路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闭路试验,试验结果:浸出作业回收率79.73%,浮选+浮选尾矿氰化综合回收率84.17%。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初征
摘要:
矿山开采爆破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影响,已成为当今矿山生产行业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采用爆破振动预测模式评价甘肃镜铁山铁矿开采对周边保护对象的影响,并提出减少影响的控制措施,为国内矿山行业提供借鉴和参考。评价结果表明,镜铁山铁矿开采爆破引起的振动不会对周边保护对象产生明显的干扰影响,在采取相应振动控制措施的前提下,项目建设可行。
矿山开采与安全
赵艳宾,刘璇遥,于鸿宾,张磊,宋超
摘要:
本文针对某微细粒含砷含碳难处理金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在磨矿细度-0.074mm含量为90%条件下,采用浮选条件试验确定的最佳药剂制度,在两粗三精三扫闭路浮选流程条件下,可以获得精矿金品位为41.90%,金回收率为80.64%的浮选指标。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尾矿中金主要以微细粒贫连生体硫化物、硫化物又包裹金的形式存在,采用浮选工艺难以有效回收。
设备与自动化
李传伟,赵宇,严凡涛
摘要:
矿浆pH值的高精度、可靠在线检测是选矿流程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基于矿浆pH值在线检测现状及存在问题,研制出基于滴定法BPHT型矿浆pH仪表。BPHT仪表包括2部分,取样过滤部分将矿浆处理成澄清溶液,滴定主机基于光度滴定实现pH测量。经过工业应用,该仪表可以实现矿浆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在线测量及闭环控制,在选冶流程具有广阔推广前景。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刘艳丽,杨晓明,刘峰彪,杨晓松
摘要:
针对某钨钼选矿厂的选矿废水中含有超微细矿物颗粒和残留的选矿药剂产生的浊度、悬浮物均较高影响其直接回用的问题,首先对该厂的选矿废水水质进行了调研,摸清水质特征,继而进行了混凝沉降药剂探索试验,发现复配的BK-A混凝剂具有较好的沉降效果,随后有进行了现场混凝沉降优化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K-A混凝药剂最佳反应条件为:沉降pH值9~10,BK-A药剂投加量在20~25mL/L,PAM投加量在6mL/L,处理后的尾矿库选矿废水浊度和悬浮物指标基本能达到清水水质指标,尾矿库废水中硅酸根离子能稳定降至100mg/L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