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3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采矿与选矿
  • 焦满岱,刘涛
    摘要:
    为了安全高效的对浅埋厚大囊状残留矿体进行安全回采,通过对矿体区域内的岩体进行调查和质量评价,的到了矿岩和围岩的RMR评分值,对矿岩和围岩进行了岩石力学试验测的了主要的力学参数。根据残留矿体的空间赋存特征,通过方案技术、经济对比,确定采用垂向矿柱空场法为开采方案。对回采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矿房回采结束后,矿房顶部最大位移为2.36cm,对两种矿柱的回采顺序进行了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矿柱的回采顺序,矿柱回采后,空区顶板Z方向的最大位移达3.9cm。
  • 杨安银
    摘要:
    本文对会理县小团山尾矿库地质勘查资料整理,合理概化了坝体主轴剖面,采用等效粘弹性模型,对处于洪水工况下的小团山尾矿坝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该尾矿坝在EI 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加速度、位移变化、液化范围、安全系数、动力稳定性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该尾矿坝可在洪水工况下稳定运行,为其他尾矿坝的动力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 张亭,李军民,郭生茂,刘涛
    摘要:
    通过分析深部铜矿破碎地段支护失效的原因,通过建立巷道开挖岩石力学分析模型,对巷道开挖后的破碎圈半径和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破碎地段的巷道支护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锚杆联合支护方案,混凝土厚度95cm,锚杆长度2m,新的支护方案对破碎地段的巷道支护效果明显。
  • 刘阅兵
    摘要:
    通过对矿石性质的研究、选冶试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类似矿山生产实践经验,对塔吉克斯坦某金矿设计了合理的选冶工艺流程。设计的选别流程为三段一闭路破碎、两段闭路磨矿、重选 浮选的流程;设计的冶金工艺流程为氰化浸出、洗涤锌粉置换、精炼等。所采用的的工艺流程设计合理,设备选型正确,工业实施后选冶指标均达到设计水平。
  • 洪磊
    摘要:
    广西某铅锌矿原矿含铅0.83%,含锌3.92%,矿物之间共生关系复杂。根据该矿物性质,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曲面相结合的实验方案对其浮选药剂制度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表明,对于该矿物最佳的磨矿细度为-0.074占80%,最佳ZnSO4用量为1800g/t。响应曲面优化试验表明,对于铅锌矿最佳的药剂用量为,CaO 2091.4688g/t,丁黄药23.5520g/t,乙硫氮 29.6647g/t,在该条件下铅精矿品位和回收率为10.7094%和52.1828%。在上述实验确立的药剂制度下,进行闭路实验,获得了品位为32.64%,回收率为48.21%,含锌12.19%的铅精矿。
  • 吕岑,郑志乐,李梦茹,杨易卓
    摘要:
    采用X-射线衍射、压汞实验、岩心常规物性分析等实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某矿区煤层气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敏感性评价实验对煤储层潜在损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标矿区内煤储层主要成分为炭,其次含有黏土矿物、黄铁矿、方解石和少量石英;其中黏土矿物主要以蒙脱石、高岭石和绿泥石为主;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83%,储层渗透率主要分布在1.5mD~3.5mD之间,物性较差。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目标矿区内煤储层存在较强的应力敏感性,速敏和水敏损害程度均为强,碱敏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弱,酸敏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强。根据以上储层特征及潜在损害因素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目标矿区的储层保护措施建议,以期为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提供保障。
  • 彭张,王平,冯兴隆,蔡永顺,刘华武,袁本胜,赵冰峰
    摘要:
    采用应力、位移手段,并结合开采过程中底部结构岩体破裂裂隙宏观现象统计情况,综合对普朗铜矿矿区回采过程中底部结构稳定性规律进行研究,得出该地质条件下拉低推进过程对底部结构应力影响范围为推进线前后20m左右,同时基于应力与微震监测数据,得出底部结构开采过程中稳定性受断层影响较大,底部结构断层揭露线附近30m附近易诱发较大的应力集中,该范围内的岩体需要针对性进行二次支护。
  • 张海涛,王丽,王亮
    摘要:
    本文讲述了在露天矿山生产过程中由于矿体及其变化情况的多样性,引起不可避免的出现混爆现象,鉴于此种情况,本方法通过对爆破散布规律研究与分析,实现了实体矿岩界线放样到虚体上,从采矿设计到测量放样铲装界线,提出了完善的依据原则,填补了露天矿山铲装界线放样的一项技术空白。
  • 冶金与材料
  • 王利飞,邓志敢,魏昶
    摘要:
    以云南某地区的砂岩和灰岩按1.5:1配成的混合矿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无硫化混合矿样和在固定硫化时间180min,矿物粒度-0.074mm占87%以上,液固比1.2:1,硫磺量为原料量的5.5%的条件下,硫化转化温度分别为155℃、165℃、175℃、185℃、195℃、215℃、225℃时的硫化产物的浮选效果。结果表明,硫化产物比无硫化的氧化锌矿的浮选效果好。无硫化的氧化锌矿直接浮选时,铅、锌的回收率分别为33.58%、35.77%,而当硫化转化温度达到225℃,铅、锌的回收率较高,分别达到95.77%、93.52%。
  • 李强
    摘要:
    针对复杂低品位氧化铜钴矿开展直接还原浸出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粒度-74μm占比80~85%、液固比2/1(mL/g)、浸出温度80℃、酸耗为100kg/t矿、浸出时间4h、通SO2气体控制浸出终点电位340~350mV的条件下,Cu、Ni、Co浸出率分别为37.605%、51.184%和80.832%。在此基础上采用两段逆流浸出,可有效节约还原剂SO2的用量和实现浸出液游离酸的综合利用,节省后续中和环节碱的消耗量。
  • 李康强,李鑫培,和飞,陈菓,陈晋
    摘要:
    锰在钢铁工业、有色冶金、电池、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提高大量低品位软锰矿的资源利用率,特别是由软锰矿生产一氧化锰工艺的优化,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锰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锰系产品的质量升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低品位软锰矿的还原工艺及研究进展,同时重点介绍了湿法浸出低品位软锰矿工艺中还原剂的选择与应用,旨在为不同的低品位软锰矿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张婷,魏明安,陈经华
    摘要:
    针对大型半自磨机现用磨球磨耗高、破碎率高的现状,研究了纳米改性和高温预处理对含碳化物的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磨球金相组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改性剂加入量的增加,石墨球趋向圆整化、细小化和分布均匀化;碳化物趋向细小化和分布均匀化;高温预处理使碳化物数量减少,边界钝化,短杆状向球形过渡。优化后的金相组织细小均匀,对提高磨球的耐磨性及抗破碎能力极为有利。
  • 李华健,刘秉国,宇文超,刘 鹏,胡婷
    摘要:
    本文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模式对微波硫酸化焙烧铜阳极泥脱硒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建立微波硫酸化焙烧铜阳极泥脱硒工艺条件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模型,探讨实验条件中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效应。响应曲面法回归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酸泥比、微波焙烧时间对脱硒率有显著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酸泥比0.9:1,微波焙烧时间28min,焙烧温度400℃。在此工艺条件下,铜阳极泥脱硒率预测值为95.35%,其与实验值96.12%相近,证实回归方程拟合度良好。
  • 史淯升,俞小花,李荣兴,谢刚
    摘要:
    脱硒渣浮选尾矿矿浆中含锑物料的沉降速率慢、沉降效果差是影响锑浸出率的重要因素,也是湿法冶炼锑工艺的技术难题。在浸出矿浆中加入絮凝剂沉降锑是工业上较为常用的方法,本研究以云南某企业的脱硒渣浮选尾矿为原料,研究了在含锑矿浆中加入不同的絮凝剂、以及絮凝剂加入量和温度等影响因素对浸出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加入絮凝剂的矿浆相比,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改性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均能较大的提高矿浆的沉降速率,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在90℃,加入量为0.005g/L和0.006g/L之间时,絮凝沉降效果最佳。
  • 赵晗,刘连利,刘佳囡
    摘要:
    以47 g/L Na2SiO3?9H2O、40 g/L NaAlO2和19 g/L CaCl2为原料,采用水热法,通过合成稳定的水化石榴石物相,达到反应体系深度脱铝得目的。通过对水热条件160 ℃、1~16 h下得到的粉体的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得到硅酸钠溶液深度脱铝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水热时间1 h,反应体系中Ca5Si6O16(OH)2、Ca5Si6O16(OH)2?8H2O和低铝水化石榴石Ca5Si5Al(OH)O17?5H2O絮状混合沉淀大量生成,降低溶液中铝含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当水热时间达到10~12 h,体系中出现新的高铝水化石榴石Ca2.93Al1.97Si0.64O2.56(OH)9.44物相与低铝水化石榴石Ca5Si5Al(OH)O17?5H2O共同除铝,实现反应体系的深度脱铝。
  • 张铭媛,康娟雪,普婧,黄秀兰,段利平,陈菓,彭金辉,阮榕生
    摘要:
    氧化锆被广泛用作高温、负载及侵蚀性介质条件下的抗磨损结构构件,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现今生产氧化锆的稳定化制备工艺较多,现对几种常见的制备氧化锆的生产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些制备技术的优势,化学法制备出的氧化锆粒径分布均匀且方法简单易行。溶胶-凝胶法生产的氧化锆粒径小、单分散性能优异。水热法生产出的氧化锆粒径小、纯度高。电熔法生产的氧化锆杂质含量低,致密度高且生产工艺简单。微波热处理制备的氧化锆反应时间短、升温速率快、能耗小。氧化锆的多种制备工艺技术使得其性能应用更加的多样化。
  • 路颜,杨巧
    摘要:
    为提高TiC/Cu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对不同TiC掺量条件下TiC/Cu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基体试样相比复合材料的磨损系数较低,且在低载荷磨损时磨损性能更佳,TiC含量增加到3%时的摩擦系数最低。通过磨损形貌分析发现,基体材料主要为黏着磨损,复合材料的磨损行为表现为氧化、粘着和剥层磨损,且复合材料中的TiC颗粒能很好的抵抗粘着磨损的作用,从而使得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磨损程度减轻。
  • 设备与自动化
  • 陈德华,郭鑫
    摘要:
    大极板锌电积生产工艺,与现有小极板电积工艺相比,具有电耗低、自动化水平高、操作环境好等优点,代表湿法炼锌工艺的发展方向。云南某冶炼厂于2011年引进了进口大极板自动剥板系统,2015年与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成功地联合开发了国产大极板自动剥板系统。本文重点介绍自动剥板系统的使用情况,以及进口与国产设备实际使用中的优缺点:进口设备在前端电解工艺参数较好的时候,剥离效率较高,而国产设备对前端电解工艺依赖不强,自动化程度、可靠性更强。
  • 台广锋,渠迎锋,王永光,吴萌
    摘要:
    本文介绍了压裂返排液在线水质检测方法及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详细讲述了压裂返排液在线离子检测的难点、检测工艺、控制算法及压裂返排液在线检测控制系统应用情况。压裂返排液在线检测控制系统具有运行稳定、节省药剂、可靠性高等优点,保证了压裂返排液处理后出水的稳定性。
  • 环境与再生资源
  • 邓禾淼
    摘要:
    针对安徽某铜矿选矿作业环节存在硫化氢超标的问题,提出了“源头控制+末端治理”防治方案。论文主要研究了影响硫化氢产生的原因,分析硫化氢产生的机理,并对硫化氢不同产生点提出不同的防治措施。该硫化氢防治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强、治理高效的特点,并对相关有色金属矿山硫化氢气体的防治也具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 吴春亮,李兰杰,董自慧,李九江,张苏新,李万达
    摘要:
    采用化学分析、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对废弃耐火砖有价金属元素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液固比对废弃耐火砖浸出过程的影响规律,确定较佳工艺参数。研究浸出液中铝元素和钒元素的提取方法,确定较佳工艺参数。
  • 工艺矿物学与分析测试
  • 高健,刘希斌,史志新
    摘要:
    运用MLA650矿物分析仪对钒渣钠化焙烧过程中物相变化及钒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8℃之前,钒渣已开始发生氧化, 452℃左右铁橄榄石相分解完全,产物为氧化铁以及锥辉石、钠长石等硅酸盐;619℃左右钒铁尖晶石相分解完全,产物为氧化铁、铁板钛矿及钒酸钠;焙烧过程中氧化铁及钒酸钠的含量逐步增加,钒铁尖晶石及铁橄榄石含量逐渐减少;焙烧过程中V元素主要由钒铁尖晶石向钒酸钠迁移,部分V元素进入氧化铁以及锥辉石等硅酸盐相。
    采矿与选矿
  • 焦满岱,刘涛
    摘要:
    为了安全高效的对浅埋厚大囊状残留矿体进行安全回采,通过对矿体区域内的岩体进行调查和质量评价,的到了矿岩和围岩的RMR评分值,对矿岩和围岩进行了岩石力学试验测的了主要的力学参数。根据残留矿体的空间赋存特征,通过方案技术、经济对比,确定采用垂向矿柱空场法为开采方案。对回采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矿房回采结束后,矿房顶部最大位移为2.36cm,对两种矿柱的回采顺序进行了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矿柱的回采顺序,矿柱回采后,空区顶板Z方向的最大位移达3.9cm。
  • 杨安银
    摘要:
    本文对会理县小团山尾矿库地质勘查资料整理,合理概化了坝体主轴剖面,采用等效粘弹性模型,对处于洪水工况下的小团山尾矿坝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该尾矿坝在EI 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加速度、位移变化、液化范围、安全系数、动力稳定性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该尾矿坝可在洪水工况下稳定运行,为其他尾矿坝的动力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 张亭,李军民,郭生茂,刘涛
    摘要:
    通过分析深部铜矿破碎地段支护失效的原因,通过建立巷道开挖岩石力学分析模型,对巷道开挖后的破碎圈半径和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破碎地段的巷道支护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锚杆联合支护方案,混凝土厚度95cm,锚杆长度2m,新的支护方案对破碎地段的巷道支护效果明显。
  • 刘阅兵
    摘要:
    通过对矿石性质的研究、选冶试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类似矿山生产实践经验,对塔吉克斯坦某金矿设计了合理的选冶工艺流程。设计的选别流程为三段一闭路破碎、两段闭路磨矿、重选 浮选的流程;设计的冶金工艺流程为氰化浸出、洗涤锌粉置换、精炼等。所采用的的工艺流程设计合理,设备选型正确,工业实施后选冶指标均达到设计水平。
  • 洪磊
    摘要:
    广西某铅锌矿原矿含铅0.83%,含锌3.92%,矿物之间共生关系复杂。根据该矿物性质,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曲面相结合的实验方案对其浮选药剂制度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表明,对于该矿物最佳的磨矿细度为-0.074占80%,最佳ZnSO4用量为1800g/t。响应曲面优化试验表明,对于铅锌矿最佳的药剂用量为,CaO 2091.4688g/t,丁黄药23.5520g/t,乙硫氮 29.6647g/t,在该条件下铅精矿品位和回收率为10.7094%和52.1828%。在上述实验确立的药剂制度下,进行闭路实验,获得了品位为32.64%,回收率为48.21%,含锌12.19%的铅精矿。
  • 吕岑,郑志乐,李梦茹,杨易卓
    摘要:
    采用X-射线衍射、压汞实验、岩心常规物性分析等实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某矿区煤层气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敏感性评价实验对煤储层潜在损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标矿区内煤储层主要成分为炭,其次含有黏土矿物、黄铁矿、方解石和少量石英;其中黏土矿物主要以蒙脱石、高岭石和绿泥石为主;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83%,储层渗透率主要分布在1.5mD~3.5mD之间,物性较差。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目标矿区内煤储层存在较强的应力敏感性,速敏和水敏损害程度均为强,碱敏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弱,酸敏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强。根据以上储层特征及潜在损害因素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目标矿区的储层保护措施建议,以期为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提供保障。
  • 彭张,王平,冯兴隆,蔡永顺,刘华武,袁本胜,赵冰峰
    摘要:
    采用应力、位移手段,并结合开采过程中底部结构岩体破裂裂隙宏观现象统计情况,综合对普朗铜矿矿区回采过程中底部结构稳定性规律进行研究,得出该地质条件下拉低推进过程对底部结构应力影响范围为推进线前后20m左右,同时基于应力与微震监测数据,得出底部结构开采过程中稳定性受断层影响较大,底部结构断层揭露线附近30m附近易诱发较大的应力集中,该范围内的岩体需要针对性进行二次支护。
  • 张海涛,王丽,王亮
    摘要:
    本文讲述了在露天矿山生产过程中由于矿体及其变化情况的多样性,引起不可避免的出现混爆现象,鉴于此种情况,本方法通过对爆破散布规律研究与分析,实现了实体矿岩界线放样到虚体上,从采矿设计到测量放样铲装界线,提出了完善的依据原则,填补了露天矿山铲装界线放样的一项技术空白。
  • 冶金与材料
  • 王利飞,邓志敢,魏昶
    摘要:
    以云南某地区的砂岩和灰岩按1.5:1配成的混合矿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无硫化混合矿样和在固定硫化时间180min,矿物粒度-0.074mm占87%以上,液固比1.2:1,硫磺量为原料量的5.5%的条件下,硫化转化温度分别为155℃、165℃、175℃、185℃、195℃、215℃、225℃时的硫化产物的浮选效果。结果表明,硫化产物比无硫化的氧化锌矿的浮选效果好。无硫化的氧化锌矿直接浮选时,铅、锌的回收率分别为33.58%、35.77%,而当硫化转化温度达到225℃,铅、锌的回收率较高,分别达到95.77%、93.52%。
  • 李强
    摘要:
    针对复杂低品位氧化铜钴矿开展直接还原浸出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粒度-74μm占比80~85%、液固比2/1(mL/g)、浸出温度80℃、酸耗为100kg/t矿、浸出时间4h、通SO2气体控制浸出终点电位340~350mV的条件下,Cu、Ni、Co浸出率分别为37.605%、51.184%和80.832%。在此基础上采用两段逆流浸出,可有效节约还原剂SO2的用量和实现浸出液游离酸的综合利用,节省后续中和环节碱的消耗量。
  • 李康强,李鑫培,和飞,陈菓,陈晋
    摘要:
    锰在钢铁工业、有色冶金、电池、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提高大量低品位软锰矿的资源利用率,特别是由软锰矿生产一氧化锰工艺的优化,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锰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锰系产品的质量升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低品位软锰矿的还原工艺及研究进展,同时重点介绍了湿法浸出低品位软锰矿工艺中还原剂的选择与应用,旨在为不同的低品位软锰矿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张婷,魏明安,陈经华
    摘要:
    针对大型半自磨机现用磨球磨耗高、破碎率高的现状,研究了纳米改性和高温预处理对含碳化物的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磨球金相组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改性剂加入量的增加,石墨球趋向圆整化、细小化和分布均匀化;碳化物趋向细小化和分布均匀化;高温预处理使碳化物数量减少,边界钝化,短杆状向球形过渡。优化后的金相组织细小均匀,对提高磨球的耐磨性及抗破碎能力极为有利。
  • 李华健,刘秉国,宇文超,刘 鹏,胡婷
    摘要:
    本文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模式对微波硫酸化焙烧铜阳极泥脱硒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建立微波硫酸化焙烧铜阳极泥脱硒工艺条件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模型,探讨实验条件中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效应。响应曲面法回归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酸泥比、微波焙烧时间对脱硒率有显著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酸泥比0.9:1,微波焙烧时间28min,焙烧温度400℃。在此工艺条件下,铜阳极泥脱硒率预测值为95.35%,其与实验值96.12%相近,证实回归方程拟合度良好。
  • 史淯升,俞小花,李荣兴,谢刚
    摘要:
    脱硒渣浮选尾矿矿浆中含锑物料的沉降速率慢、沉降效果差是影响锑浸出率的重要因素,也是湿法冶炼锑工艺的技术难题。在浸出矿浆中加入絮凝剂沉降锑是工业上较为常用的方法,本研究以云南某企业的脱硒渣浮选尾矿为原料,研究了在含锑矿浆中加入不同的絮凝剂、以及絮凝剂加入量和温度等影响因素对浸出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加入絮凝剂的矿浆相比,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改性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均能较大的提高矿浆的沉降速率,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在90℃,加入量为0.005g/L和0.006g/L之间时,絮凝沉降效果最佳。
  • 赵晗,刘连利,刘佳囡
    摘要:
    以47 g/L Na2SiO3?9H2O、40 g/L NaAlO2和19 g/L CaCl2为原料,采用水热法,通过合成稳定的水化石榴石物相,达到反应体系深度脱铝得目的。通过对水热条件160 ℃、1~16 h下得到的粉体的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得到硅酸钠溶液深度脱铝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水热时间1 h,反应体系中Ca5Si6O16(OH)2、Ca5Si6O16(OH)2?8H2O和低铝水化石榴石Ca5Si5Al(OH)O17?5H2O絮状混合沉淀大量生成,降低溶液中铝含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当水热时间达到10~12 h,体系中出现新的高铝水化石榴石Ca2.93Al1.97Si0.64O2.56(OH)9.44物相与低铝水化石榴石Ca5Si5Al(OH)O17?5H2O共同除铝,实现反应体系的深度脱铝。
  • 张铭媛,康娟雪,普婧,黄秀兰,段利平,陈菓,彭金辉,阮榕生
    摘要:
    氧化锆被广泛用作高温、负载及侵蚀性介质条件下的抗磨损结构构件,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现今生产氧化锆的稳定化制备工艺较多,现对几种常见的制备氧化锆的生产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些制备技术的优势,化学法制备出的氧化锆粒径分布均匀且方法简单易行。溶胶-凝胶法生产的氧化锆粒径小、单分散性能优异。水热法生产出的氧化锆粒径小、纯度高。电熔法生产的氧化锆杂质含量低,致密度高且生产工艺简单。微波热处理制备的氧化锆反应时间短、升温速率快、能耗小。氧化锆的多种制备工艺技术使得其性能应用更加的多样化。
  • 路颜,杨巧
    摘要:
    为提高TiC/Cu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对不同TiC掺量条件下TiC/Cu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基体试样相比复合材料的磨损系数较低,且在低载荷磨损时磨损性能更佳,TiC含量增加到3%时的摩擦系数最低。通过磨损形貌分析发现,基体材料主要为黏着磨损,复合材料的磨损行为表现为氧化、粘着和剥层磨损,且复合材料中的TiC颗粒能很好的抵抗粘着磨损的作用,从而使得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磨损程度减轻。
  • 设备与自动化
  • 陈德华,郭鑫
    摘要:
    大极板锌电积生产工艺,与现有小极板电积工艺相比,具有电耗低、自动化水平高、操作环境好等优点,代表湿法炼锌工艺的发展方向。云南某冶炼厂于2011年引进了进口大极板自动剥板系统,2015年与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成功地联合开发了国产大极板自动剥板系统。本文重点介绍自动剥板系统的使用情况,以及进口与国产设备实际使用中的优缺点:进口设备在前端电解工艺参数较好的时候,剥离效率较高,而国产设备对前端电解工艺依赖不强,自动化程度、可靠性更强。
  • 台广锋,渠迎锋,王永光,吴萌
    摘要:
    本文介绍了压裂返排液在线水质检测方法及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详细讲述了压裂返排液在线离子检测的难点、检测工艺、控制算法及压裂返排液在线检测控制系统应用情况。压裂返排液在线检测控制系统具有运行稳定、节省药剂、可靠性高等优点,保证了压裂返排液处理后出水的稳定性。
  • 环境与再生资源
  • 邓禾淼
    摘要:
    针对安徽某铜矿选矿作业环节存在硫化氢超标的问题,提出了“源头控制+末端治理”防治方案。论文主要研究了影响硫化氢产生的原因,分析硫化氢产生的机理,并对硫化氢不同产生点提出不同的防治措施。该硫化氢防治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强、治理高效的特点,并对相关有色金属矿山硫化氢气体的防治也具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 吴春亮,李兰杰,董自慧,李九江,张苏新,李万达
    摘要:
    采用化学分析、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对废弃耐火砖有价金属元素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液固比对废弃耐火砖浸出过程的影响规律,确定较佳工艺参数。研究浸出液中铝元素和钒元素的提取方法,确定较佳工艺参数。
  • 工艺矿物学与分析测试
  • 高健,刘希斌,史志新
    摘要:
    运用MLA650矿物分析仪对钒渣钠化焙烧过程中物相变化及钒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8℃之前,钒渣已开始发生氧化, 452℃左右铁橄榄石相分解完全,产物为氧化铁以及锥辉石、钠长石等硅酸盐;619℃左右钒铁尖晶石相分解完全,产物为氧化铁、铁板钛矿及钒酸钠;焙烧过程中氧化铁及钒酸钠的含量逐步增加,钒铁尖晶石及铁橄榄石含量逐渐减少;焙烧过程中V元素主要由钒铁尖晶石向钒酸钠迁移,部分V元素进入氧化铁以及锥辉石等硅酸盐相。
    采矿与选矿
  • 焦满岱,刘涛
    摘要:
    为了安全高效的对浅埋厚大囊状残留矿体进行安全回采,通过对矿体区域内的岩体进行调查和质量评价,的到了矿岩和围岩的RMR评分值,对矿岩和围岩进行了岩石力学试验测的了主要的力学参数。根据残留矿体的空间赋存特征,通过方案技术、经济对比,确定采用垂向矿柱空场法为开采方案。对回采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矿房回采结束后,矿房顶部最大位移为2.36cm,对两种矿柱的回采顺序进行了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矿柱的回采顺序,矿柱回采后,空区顶板Z方向的最大位移达3.9cm。
  • 杨安银
    摘要:
    本文对会理县小团山尾矿库地质勘查资料整理,合理概化了坝体主轴剖面,采用等效粘弹性模型,对处于洪水工况下的小团山尾矿坝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该尾矿坝在EI 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加速度、位移变化、液化范围、安全系数、动力稳定性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该尾矿坝可在洪水工况下稳定运行,为其他尾矿坝的动力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 张亭,李军民,郭生茂,刘涛
    摘要:
    通过分析深部铜矿破碎地段支护失效的原因,通过建立巷道开挖岩石力学分析模型,对巷道开挖后的破碎圈半径和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破碎地段的巷道支护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锚杆联合支护方案,混凝土厚度95cm,锚杆长度2m,新的支护方案对破碎地段的巷道支护效果明显。
  • 刘阅兵
    摘要:
    通过对矿石性质的研究、选冶试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类似矿山生产实践经验,对塔吉克斯坦某金矿设计了合理的选冶工艺流程。设计的选别流程为三段一闭路破碎、两段闭路磨矿、重选 浮选的流程;设计的冶金工艺流程为氰化浸出、洗涤锌粉置换、精炼等。所采用的的工艺流程设计合理,设备选型正确,工业实施后选冶指标均达到设计水平。
  • 洪磊
    摘要:
    广西某铅锌矿原矿含铅0.83%,含锌3.92%,矿物之间共生关系复杂。根据该矿物性质,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曲面相结合的实验方案对其浮选药剂制度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表明,对于该矿物最佳的磨矿细度为-0.074占80%,最佳ZnSO4用量为1800g/t。响应曲面优化试验表明,对于铅锌矿最佳的药剂用量为,CaO 2091.4688g/t,丁黄药23.5520g/t,乙硫氮 29.6647g/t,在该条件下铅精矿品位和回收率为10.7094%和52.1828%。在上述实验确立的药剂制度下,进行闭路实验,获得了品位为32.64%,回收率为48.21%,含锌12.19%的铅精矿。
  • 吕岑,郑志乐,李梦茹,杨易卓
    摘要:
    采用X-射线衍射、压汞实验、岩心常规物性分析等实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某矿区煤层气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敏感性评价实验对煤储层潜在损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标矿区内煤储层主要成分为炭,其次含有黏土矿物、黄铁矿、方解石和少量石英;其中黏土矿物主要以蒙脱石、高岭石和绿泥石为主;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83%,储层渗透率主要分布在1.5mD~3.5mD之间,物性较差。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目标矿区内煤储层存在较强的应力敏感性,速敏和水敏损害程度均为强,碱敏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弱,酸敏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强。根据以上储层特征及潜在损害因素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目标矿区的储层保护措施建议,以期为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提供保障。
  • 彭张,王平,冯兴隆,蔡永顺,刘华武,袁本胜,赵冰峰
    摘要:
    采用应力、位移手段,并结合开采过程中底部结构岩体破裂裂隙宏观现象统计情况,综合对普朗铜矿矿区回采过程中底部结构稳定性规律进行研究,得出该地质条件下拉低推进过程对底部结构应力影响范围为推进线前后20m左右,同时基于应力与微震监测数据,得出底部结构开采过程中稳定性受断层影响较大,底部结构断层揭露线附近30m附近易诱发较大的应力集中,该范围内的岩体需要针对性进行二次支护。
  • 张海涛,王丽,王亮
    摘要:
    本文讲述了在露天矿山生产过程中由于矿体及其变化情况的多样性,引起不可避免的出现混爆现象,鉴于此种情况,本方法通过对爆破散布规律研究与分析,实现了实体矿岩界线放样到虚体上,从采矿设计到测量放样铲装界线,提出了完善的依据原则,填补了露天矿山铲装界线放样的一项技术空白。
  • 冶金与材料
  • 王利飞,邓志敢,魏昶
    摘要:
    以云南某地区的砂岩和灰岩按1.5:1配成的混合矿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无硫化混合矿样和在固定硫化时间180min,矿物粒度-0.074mm占87%以上,液固比1.2:1,硫磺量为原料量的5.5%的条件下,硫化转化温度分别为155℃、165℃、175℃、185℃、195℃、215℃、225℃时的硫化产物的浮选效果。结果表明,硫化产物比无硫化的氧化锌矿的浮选效果好。无硫化的氧化锌矿直接浮选时,铅、锌的回收率分别为33.58%、35.77%,而当硫化转化温度达到225℃,铅、锌的回收率较高,分别达到95.77%、93.52%。
  • 李强
    摘要:
    针对复杂低品位氧化铜钴矿开展直接还原浸出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粒度-74μm占比80~85%、液固比2/1(mL/g)、浸出温度80℃、酸耗为100kg/t矿、浸出时间4h、通SO2气体控制浸出终点电位340~350mV的条件下,Cu、Ni、Co浸出率分别为37.605%、51.184%和80.832%。在此基础上采用两段逆流浸出,可有效节约还原剂SO2的用量和实现浸出液游离酸的综合利用,节省后续中和环节碱的消耗量。
  • 李康强,李鑫培,和飞,陈菓,陈晋
    摘要:
    锰在钢铁工业、有色冶金、电池、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提高大量低品位软锰矿的资源利用率,特别是由软锰矿生产一氧化锰工艺的优化,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锰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锰系产品的质量升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低品位软锰矿的还原工艺及研究进展,同时重点介绍了湿法浸出低品位软锰矿工艺中还原剂的选择与应用,旨在为不同的低品位软锰矿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张婷,魏明安,陈经华
    摘要:
    针对大型半自磨机现用磨球磨耗高、破碎率高的现状,研究了纳米改性和高温预处理对含碳化物的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磨球金相组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改性剂加入量的增加,石墨球趋向圆整化、细小化和分布均匀化;碳化物趋向细小化和分布均匀化;高温预处理使碳化物数量减少,边界钝化,短杆状向球形过渡。优化后的金相组织细小均匀,对提高磨球的耐磨性及抗破碎能力极为有利。
  • 李华健,刘秉国,宇文超,刘 鹏,胡婷
    摘要:
    本文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模式对微波硫酸化焙烧铜阳极泥脱硒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建立微波硫酸化焙烧铜阳极泥脱硒工艺条件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模型,探讨实验条件中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效应。响应曲面法回归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酸泥比、微波焙烧时间对脱硒率有显著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酸泥比0.9:1,微波焙烧时间28min,焙烧温度400℃。在此工艺条件下,铜阳极泥脱硒率预测值为95.35%,其与实验值96.12%相近,证实回归方程拟合度良好。
  • 史淯升,俞小花,李荣兴,谢刚
    摘要:
    脱硒渣浮选尾矿矿浆中含锑物料的沉降速率慢、沉降效果差是影响锑浸出率的重要因素,也是湿法冶炼锑工艺的技术难题。在浸出矿浆中加入絮凝剂沉降锑是工业上较为常用的方法,本研究以云南某企业的脱硒渣浮选尾矿为原料,研究了在含锑矿浆中加入不同的絮凝剂、以及絮凝剂加入量和温度等影响因素对浸出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加入絮凝剂的矿浆相比,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改性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均能较大的提高矿浆的沉降速率,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在90℃,加入量为0.005g/L和0.006g/L之间时,絮凝沉降效果最佳。
  • 赵晗,刘连利,刘佳囡
    摘要:
    以47 g/L Na2SiO3?9H2O、40 g/L NaAlO2和19 g/L CaCl2为原料,采用水热法,通过合成稳定的水化石榴石物相,达到反应体系深度脱铝得目的。通过对水热条件160 ℃、1~16 h下得到的粉体的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得到硅酸钠溶液深度脱铝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水热时间1 h,反应体系中Ca5Si6O16(OH)2、Ca5Si6O16(OH)2?8H2O和低铝水化石榴石Ca5Si5Al(OH)O17?5H2O絮状混合沉淀大量生成,降低溶液中铝含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当水热时间达到10~12 h,体系中出现新的高铝水化石榴石Ca2.93Al1.97Si0.64O2.56(OH)9.44物相与低铝水化石榴石Ca5Si5Al(OH)O17?5H2O共同除铝,实现反应体系的深度脱铝。
  • 张铭媛,康娟雪,普婧,黄秀兰,段利平,陈菓,彭金辉,阮榕生
    摘要:
    氧化锆被广泛用作高温、负载及侵蚀性介质条件下的抗磨损结构构件,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现今生产氧化锆的稳定化制备工艺较多,现对几种常见的制备氧化锆的生产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些制备技术的优势,化学法制备出的氧化锆粒径分布均匀且方法简单易行。溶胶-凝胶法生产的氧化锆粒径小、单分散性能优异。水热法生产出的氧化锆粒径小、纯度高。电熔法生产的氧化锆杂质含量低,致密度高且生产工艺简单。微波热处理制备的氧化锆反应时间短、升温速率快、能耗小。氧化锆的多种制备工艺技术使得其性能应用更加的多样化。
  • 路颜,杨巧
    摘要:
    为提高TiC/Cu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对不同TiC掺量条件下TiC/Cu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基体试样相比复合材料的磨损系数较低,且在低载荷磨损时磨损性能更佳,TiC含量增加到3%时的摩擦系数最低。通过磨损形貌分析发现,基体材料主要为黏着磨损,复合材料的磨损行为表现为氧化、粘着和剥层磨损,且复合材料中的TiC颗粒能很好的抵抗粘着磨损的作用,从而使得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磨损程度减轻。
  • 设备与自动化
  • 陈德华,郭鑫
    摘要:
    大极板锌电积生产工艺,与现有小极板电积工艺相比,具有电耗低、自动化水平高、操作环境好等优点,代表湿法炼锌工艺的发展方向。云南某冶炼厂于2011年引进了进口大极板自动剥板系统,2015年与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成功地联合开发了国产大极板自动剥板系统。本文重点介绍自动剥板系统的使用情况,以及进口与国产设备实际使用中的优缺点:进口设备在前端电解工艺参数较好的时候,剥离效率较高,而国产设备对前端电解工艺依赖不强,自动化程度、可靠性更强。
  • 台广锋,渠迎锋,王永光,吴萌
    摘要:
    本文介绍了压裂返排液在线水质检测方法及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详细讲述了压裂返排液在线离子检测的难点、检测工艺、控制算法及压裂返排液在线检测控制系统应用情况。压裂返排液在线检测控制系统具有运行稳定、节省药剂、可靠性高等优点,保证了压裂返排液处理后出水的稳定性。
  • 环境与再生资源
  • 邓禾淼
    摘要:
    针对安徽某铜矿选矿作业环节存在硫化氢超标的问题,提出了“源头控制+末端治理”防治方案。论文主要研究了影响硫化氢产生的原因,分析硫化氢产生的机理,并对硫化氢不同产生点提出不同的防治措施。该硫化氢防治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强、治理高效的特点,并对相关有色金属矿山硫化氢气体的防治也具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 吴春亮,李兰杰,董自慧,李九江,张苏新,李万达
    摘要:
    采用化学分析、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对废弃耐火砖有价金属元素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液固比对废弃耐火砖浸出过程的影响规律,确定较佳工艺参数。研究浸出液中铝元素和钒元素的提取方法,确定较佳工艺参数。
  • 工艺矿物学与分析测试
  • 高健,刘希斌,史志新
    摘要:
    运用MLA650矿物分析仪对钒渣钠化焙烧过程中物相变化及钒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8℃之前,钒渣已开始发生氧化, 452℃左右铁橄榄石相分解完全,产物为氧化铁以及锥辉石、钠长石等硅酸盐;619℃左右钒铁尖晶石相分解完全,产物为氧化铁、铁板钛矿及钒酸钠;焙烧过程中氧化铁及钒酸钠的含量逐步增加,钒铁尖晶石及铁橄榄石含量逐渐减少;焙烧过程中V元素主要由钒铁尖晶石向钒酸钠迁移,部分V元素进入氧化铁以及锥辉石等硅酸盐相。

为了给您提供更优质的网页浏览体验,请使用 Firefox 、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010-63299751

杂志信息

期刊简介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1

传真:010-63299754

QQ:XXXXXXX

Email:kuangye@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八区23号楼905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冶》编辑部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