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2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采矿与选矿
  • 常田仓,章晓林,赵文迪,景满,申培伦
    摘要:
    浮选回收锡石往往效果不理想,因此采用重选等低成本手段回收锡石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对云锡某选厂锡石尾矿进行了重选回收的试验研究。原矿经螺旋溜槽一粗一精选别后,得到SnO2品位2.56%、SnO2回收率32.40%的粗精矿。粗精矿与中矿混合后选用悬振锥面选矿机进行处理,得到品位为5.02%,回收率为46.23%的锡精矿,品位及回收率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可作为富中矿产品。悬振锥面选矿机能够有效回收锡石。
  • 冶金与材料
  • 梁栋,常龙娇,刘佳囡,翟玉春
    摘要:
    磷酸铁锂材料有着良好的循环性能、热稳定性、环保性等特点,不断在锂离子电池中流行。但是由于电导率低、锂离子扩散速率慢等缺点影响着电池行业的发展。因此本论文通过介绍了LiFePO4的基本结构、制备及改性方法包括固相合成法、水热法、表面包覆及掺杂等,对目前LiFePO4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综述,分析改善磷酸铁锂性能的方法,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 采矿与选矿
  • 林井祥,李月超,李国鑫,李博文,李彬仕
    摘要:
    为对比不同电法勘探确定矿井采空区含水体分布规律,以鸡西矿区某煤矿工程实例,应用瞬变电磁法和大地电磁法的四种设备对煤矿采空区积水体进行探测,通过探测反演成果与已知资料对比分析,进行钻探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四种探测设备反演结果的视电阻率变化特征基本相似,都能较好地反映出电性层在垂向上的分布规律,视电阻率绝对值差别不大,所得电阻率值为0~100Ω·m,探测推断的采空区积水区域范围大致相同,并指出水源的导水通道,与现场实际资料及钻探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其中瞬变电磁法的PROTEM-57瞬变电磁仪勘探结论更为精确。该研究可为煤矿防治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 环境与再生资源
  • 刘晨明,陶莉,赵培培,李志强
    摘要:
    我国矿产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选矿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以化学需氧量(COD)最为突出,选矿过程中浮选药剂的使用及残留是造成选矿废水中COD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废水中高含量的COD会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研发选矿废水COD去除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经济意义。文章通过汇总并剖析选矿废水COD处理技术现状(处理技术主要有混凝沉淀法、吸附法、微生物降解法、氧化法等),对其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 王为振,黄海辉,常耀超,阮书峰,高崇
    摘要:
    针对含镍的FCC废催化剂(催化裂化催化剂),采用酸浸、焙烧-酸浸、氨浸、还原焙烧-氨浸、氯化焙烧工艺进行镍脱除试验,镍脱除率分别为16.64%、10%、0.8%、23.92%和64.53%,渣含镍>0.1%,无法达到一般工业固废标准。然后采用还原熔炼工艺处理FCC废催化剂,当氧化铁添加量11%、煤粉添加量5%、熔炼温度1450℃、保温时间2h时,镍脱除率达到92.6%,熔炼渣含镍0.06%,达到一般工业固废标准。
  • 采矿与选矿
  • 缪永超,文书明,庄故章,杜景红,周平,包易
    摘要:
    铜矿资源是世界各国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世界对铜需求量的不断增长,易开采、易选的原生硫化铜矿石资源逐渐消耗殆尽,氧化铜矿和硫化铜矿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必然。针对老挝蚀变玄武岩氧硫混合铜矿,含铜1.00%,氧化率17.60%,其中结合氧化铜占5.60%。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矿具有矿物组成复杂、粒度嵌布细且不均匀、解离不完全等特点。基于选厂的实际考察及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确定影响选矿指标的主要因素是磨矿细度和合理的药剂制度。闭路试验结果表明,在细磨及合理药剂用量条件下,获得了两种铜精矿;其中精矿1,Cu品位为4.23%,Cu回收率为3.63%,铜精矿2,Cu品位为19.38%,Cu回收率为71.56%,合并后铜精矿Cu品位为16.52%,Cu回收率为75.19%。
  • 张 婷,李振飞,李平
    摘要:
    以江西某钨矿山合格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声波对白钨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及对尾水沉降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浮选条件,超声波处理后,矿浆温度有所上升,浮选速度加快,有利于白钨浮选。与自然沉降相比,超声波一定程度上可加快尾水的沉降速率。
  • 赵荣艳
    摘要:
    混合粗精矿Cu品位8.51%、Pb品位15.23%;样品中黄铜矿、方铅矿包裹体较多,粒度较细,针对该样品性质,主要从浮选、重选角度进行铜铅分离试验研究,最终推荐粗精矿精选-铜铅分离(抑铅浮铜)-重选提高铅品位联合工艺流程;抑铅浮铜工艺采用自行设计的无氰、低铬、无污染组合抑制剂RBT-2,使铜、铅达到有效分离;最终可获得Cu品位21.50%,含Pb4.57%,Cu回收率69.92%的铜精矿;Pb品位46.89%,含Cu0.82%,Pb回收率55.39%的铅精矿。此流程中重选提高铅精矿品位工艺,使铅矿物得以富集,分离效果明显,获得了Pb品位大于40%的铅精矿。
  • 李亚,牛艳萍,何章辉,王英凯,张旭
    摘要:
    某石墨矿中大鳞片石墨占比较高,为了高效利用资源,进行不同磨浮工艺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流程,采用精矿预先分离工艺,可以有效保护大鳞片石墨,提高资源利用率。
  • 设备与自动化
  • 张自强,战凯,郭鑫
    摘要:
    本文以自动剥锌机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内聚力模型描述剥锌过程中的裂纹的损伤与演化,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了锌片剥片过程的锌片的力学特性,以及剥刀运行时间、剥刀运行距离与剥刀载荷之间的关系,为锌片铲切式剥离过程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研究为铲切式剥锌设备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 王旭,卢烁十,夏晓鸥,罗秀建,陈帮
    摘要:
    针对惯性圆锥破碎机工程实践中的处理量偏低问题及其与破碎产品粒度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利用TRIZ理论中解决矛盾问题的创新原理、物场模型分析、资源分析以及进化分析等方法开展惯性圆锥破碎机的创新设计。通过系统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明确系统组成与主要问题根源,利用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矛盾矩阵从40个创新原理中寻求潜在的解决方案,依据物场模型分析结果从76个标准解中探索可行的改进方法,并结合惯性圆锥破碎机在技术系统进化中的发展阶段研究其进化发展规律。基于TRIZ理论最终得出九种解决方案,设计实例证实了利用TRIZ方法在矿物加工领域生产实践问题中实现创新设计的可行性。
  • 采矿与选矿
  • 李子豪,庄故章,谢海云,周平,孙瑞
    摘要:
    云南西定铁矿中铁品位为41.55%,主要含有磁铁矿和赤褐铁矿。本研究采用摇床重选、弱磁选和强磁选的选矿方法验证该铁矿的可选性。采用“两段磨矿、一粗一精”的弱磁选流程可以选出品位为60.31%的磁铁矿精矿。尾矿中的赤褐铁矿不易回收,综合选别成本考虑,目前西定铁矿为难利用矿石。
  • 冶金与材料
  • 柴兴亮,陈雅婷,江文炳,袁海滨
    摘要:
    本文从影响脱铜电积电耗的几个主要因素:槽电压、铜砷比、温度、作业周期等开展生产实验,优化改进后,在电积原液含铜20~38g/L、砷10~19 g/L、镍20~27 g/L的工艺条件下,电积平均槽电压由2.9v降至2.2v,铜砷比由2.1降至1.4,电积液温度控制在50~55℃,生产周期控制在5到7天,脱铜电积电耗降低10.71%。
  • 苏开萌,谢克强,毛志丹,袁晓磊
    摘要:
    湿法炼锌采用还原-氧化法(V.M.针铁矿法),对硫化锌精矿氧压浸出液中的铁离子进行去除,探究不同通气方式和氧气流量对除铁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氧气的传质对氧化除铁过程有显著的影响,强化搅拌对氧气的传质影响较小,但曝气可以大大提高氧气的分散度,增加氧气传质,加快Fe2+氧化速率,从而提高铁的去除效率率。研究结果表明,氧气流量≥1l/min时,氧气流量对铁的去除影响较小;在不添加晶种时,曝气氧化除铁形成大量非晶态的物质,该物质可能是铁水化合物(5Fe2O3.9H2O),因吸附其他离子,阻碍沉淀物向针铁矿转变。研究结果将对湿法炼锌过程中的还原-氧化法(V.M.针铁矿法)除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采矿与选矿
  • 王静明,张波,郑永兴,宁继来
    摘要:
    对云南某高硅低镁低磷擦洗尾矿进行了磨矿-正浮选试验研究,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92.21%,最佳药剂制度中Na2CO3用量2.4 kg/t、水玻璃用量5.6 kg/t、YP6-3用量3.6 kg/t,采用正浮选一粗一精,精扫选精矿返回粗选的闭路浮选流程,获得了精矿产率40.44%,P2O5 28.53%,回收率68.31%的良好指标。指标稳定性良好,有效的实现了对现有堆存尾矿的二次利用。
  • 冶金与材料
  • 杨永强,孙留根,杨玮娇,张正阳
    摘要:
    硫化铜钴精矿经硫酸化焙烧-酸浸后得到的浸出渣,仍含有较多的铜和钴。针对此铜钴浸出渣进行了加压浸出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液固比6:1,初始硫酸浓度100g/L,常温预浸30min后,在浸出温度180℃,氧气分压0.1MPa,浸出3h等条件下,铜和钴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6.5%和98.1%,铁浸出率约8.3%,大部分的铁抑制在渣中。
  • 工艺矿物学与分析测试
  • 施卓雄,卢可可,罗国清
    摘要:
    为了合理高效的利用某铅锌多金属硫化矿资源,对其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采用化学分析、透光显微镜、能谱仪、扫描电镜等方法,查明了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和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结果表明,矿石中的主要矿物组分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伴生银和萤石可综合回收。其矿物组分多样,矿物间嵌布关系复杂而密切,分离难度大,适宜的选矿流程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
  • 冶金与材料
  • 聂文林,罗 斌,何雁冰
    摘要:
    攀枝花地区一半左右的钛以钒钛磁铁矿形式存在,在选矿时进入到铁精矿中,通过高炉炼铁成为电炉渣,其中的钛难以回收利用,造成了钛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提取电炉渣中的钛,基于响应曲面法系统研究了浸出温度、酸矿比、硫酸浓度3个工艺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电炉渣的钛浸出率的影响,并建立了钛浸出率与工艺参数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各工艺参数对钛浸出率影响大小为:酸矿比(B)>温度(A)>硫酸浓度(C),在浸出温度为245.58℃,酸矿比为2.15,硫酸浓度为90.94%条件下,电炉渣中钛的浸出率为96.14%。
  • 采矿与选矿
  • 黄宇松,郑永兴,宁继来,胡盘金,包凌云
    摘要:
    黄铁矿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硫铁矿,毒砂常与其密切共生,它们的结构与表面化学性质相似,不易分离,故产出的黄铁矿精矿中常含有大量毒砂,会严重影响后续化工制酸产品质量,且污染环境。鉴于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毒砂与黄铁矿的分离与综合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浮选是硫砷矿物分离的主要工艺,本文对硫砷矿物浮选工艺与药剂进行总结,阐述了近年来硫砷矿物浮选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硫砷矿物浮选分离的发展方向。
  • 柳彦昊,谢海云,晋艳玲,张培,冯艳虎
    摘要:
    蛇纹石、绿泥石和滑石等含镁硅酸盐矿物常与有价金属矿物共生,在浮选分离过程中这类脉石矿物难以被抑制,造成精矿镁含量超标而对冶炼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如何实现高效选矿降镁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从选矿降镁工艺开发和浮选降镁抑制剂作用机理两方面总结了降镁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常见含镁硅酸盐脉石矿物蛇纹石、绿泥石和滑石的结构及其表面特征,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含镁脉石难分离和难抑制的原因,对选矿降镁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以期为选矿降镁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冶金与材料
  • 王玮,汪九初,何夏雨,陈胜进,吴志勇
    摘要:
    本文介绍了湿法炼锌系统“高温高酸—低污染沉矾”工艺中F-、Al3+累积的成因以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生产中采用喷淋沉铁工艺,通过间断作业的方式,在沉淀除铁的同时,将系统中的F-、Al3+开路。生产实践表明:在湿法炼锌系统中添加Al3+,可稳定电解液氟含量,提高阴极锌剥除率;采用喷淋沉铁工艺辅助开路系统的F-、Al3+,避免了杂质在系统中的高位平衡给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 环境与再生资源
  • 徐克华,林江顺,秦树辰,邵腾飞,王海北,吴涛,郑朝振,张登凯,冯爱玲
    摘要:
    本文对聚结脱除污酸中汞的工艺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考察了聚结剂添加量、温度、混合时间、气浮时间和酸度等对汞脱除效果的影响,推荐工艺条件为:M201试剂浓度50g/L,添加量为6mL/L-污酸液、温度为室温、混合时间5min、气浮时间10min、通气速度0.1L/min,酸度为33.67 g/L,脱汞率能够达到99%以上,残余汞含量2mg/L;脱砷除率为31.56%,残余砷含量为21.9 mg/L;较好地分离污酸中砷和汞,实现一步除汞。
  • 采矿与选矿
  • 苏振华
    摘要:
    针对广西中金岭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盘龙铅锌矿选矿厂铅锌选矿中存在的回收率偏低、流程中矿循环量过大、流程不稳定等实际生产问题,进行了浮选流程优化试验研究。试验采用低碱选铅-高碱选锌流程,其中铅浮选采用苯胺黑药+丁铵黑药的组合药剂作为捕收剂,硫酸锌作为抑制剂;锌浮选采用异丙基黄药作为捕收剂。同时对铅粗精矿进行了再磨,以提高金属解离度,减少中矿在流程中循环累积,有利于生产流程控制和稳定生产指标。全流程闭路试验获得含铅57.88%、铅回收率为61.54%的铅精矿和含锌49.92%、锌回收率为90.04%的锌精矿。与选厂高碱浮选流程相比,选别指标实现了提升。
  • 何美丽
    摘要:
    铜矿物过磨是浮选时铜损失的原因之一。磨机给矿预先分级-粗粒磨矿-合并再浮选工艺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磨矿过程中-10μm难选矿泥的产生,减少-10μm粒级铜浮选损失,从而提高了铜的回收率。本文进行某低品位铜矿的磨机给矿直接磨矿浮选与磨机给矿预先分级-粗粒磨矿-合并再浮选对比实验,闭路实验结果表明:控制铜精矿的铜品位相当时,磨机给矿直接磨矿浮选的铜回收率为89.87%,磨机给矿预先分级粒-粗粒级磨矿-合并再浮选的铜回收率为91.19%,磨机给矿预先分级粒-粗粒级磨矿-合并再浮选工艺较磨机给矿直接磨矿浮选的铜回收率高1.32%。
    采矿与选矿
  • 常田仓,章晓林,赵文迪,景满,申培伦
    摘要:
    浮选回收锡石往往效果不理想,因此采用重选等低成本手段回收锡石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对云锡某选厂锡石尾矿进行了重选回收的试验研究。原矿经螺旋溜槽一粗一精选别后,得到SnO2品位2.56%、SnO2回收率32.40%的粗精矿。粗精矿与中矿混合后选用悬振锥面选矿机进行处理,得到品位为5.02%,回收率为46.23%的锡精矿,品位及回收率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可作为富中矿产品。悬振锥面选矿机能够有效回收锡石。
  • 冶金与材料
  • 梁栋,常龙娇,刘佳囡,翟玉春
    摘要:
    磷酸铁锂材料有着良好的循环性能、热稳定性、环保性等特点,不断在锂离子电池中流行。但是由于电导率低、锂离子扩散速率慢等缺点影响着电池行业的发展。因此本论文通过介绍了LiFePO4的基本结构、制备及改性方法包括固相合成法、水热法、表面包覆及掺杂等,对目前LiFePO4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综述,分析改善磷酸铁锂性能的方法,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 采矿与选矿
  • 林井祥,李月超,李国鑫,李博文,李彬仕
    摘要:
    为对比不同电法勘探确定矿井采空区含水体分布规律,以鸡西矿区某煤矿工程实例,应用瞬变电磁法和大地电磁法的四种设备对煤矿采空区积水体进行探测,通过探测反演成果与已知资料对比分析,进行钻探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四种探测设备反演结果的视电阻率变化特征基本相似,都能较好地反映出电性层在垂向上的分布规律,视电阻率绝对值差别不大,所得电阻率值为0~100Ω·m,探测推断的采空区积水区域范围大致相同,并指出水源的导水通道,与现场实际资料及钻探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其中瞬变电磁法的PROTEM-57瞬变电磁仪勘探结论更为精确。该研究可为煤矿防治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 环境与再生资源
  • 刘晨明,陶莉,赵培培,李志强
    摘要:
    我国矿产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选矿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以化学需氧量(COD)最为突出,选矿过程中浮选药剂的使用及残留是造成选矿废水中COD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废水中高含量的COD会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研发选矿废水COD去除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经济意义。文章通过汇总并剖析选矿废水COD处理技术现状(处理技术主要有混凝沉淀法、吸附法、微生物降解法、氧化法等),对其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 王为振,黄海辉,常耀超,阮书峰,高崇
    摘要:
    针对含镍的FCC废催化剂(催化裂化催化剂),采用酸浸、焙烧-酸浸、氨浸、还原焙烧-氨浸、氯化焙烧工艺进行镍脱除试验,镍脱除率分别为16.64%、10%、0.8%、23.92%和64.53%,渣含镍>0.1%,无法达到一般工业固废标准。然后采用还原熔炼工艺处理FCC废催化剂,当氧化铁添加量11%、煤粉添加量5%、熔炼温度1450℃、保温时间2h时,镍脱除率达到92.6%,熔炼渣含镍0.06%,达到一般工业固废标准。
  • 采矿与选矿
  • 缪永超,文书明,庄故章,杜景红,周平,包易
    摘要:
    铜矿资源是世界各国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世界对铜需求量的不断增长,易开采、易选的原生硫化铜矿石资源逐渐消耗殆尽,氧化铜矿和硫化铜矿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必然。针对老挝蚀变玄武岩氧硫混合铜矿,含铜1.00%,氧化率17.60%,其中结合氧化铜占5.60%。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矿具有矿物组成复杂、粒度嵌布细且不均匀、解离不完全等特点。基于选厂的实际考察及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确定影响选矿指标的主要因素是磨矿细度和合理的药剂制度。闭路试验结果表明,在细磨及合理药剂用量条件下,获得了两种铜精矿;其中精矿1,Cu品位为4.23%,Cu回收率为3.63%,铜精矿2,Cu品位为19.38%,Cu回收率为71.56%,合并后铜精矿Cu品位为16.52%,Cu回收率为75.19%。
  • 张 婷,李振飞,李平
    摘要:
    以江西某钨矿山合格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声波对白钨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及对尾水沉降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浮选条件,超声波处理后,矿浆温度有所上升,浮选速度加快,有利于白钨浮选。与自然沉降相比,超声波一定程度上可加快尾水的沉降速率。
  • 赵荣艳
    摘要:
    混合粗精矿Cu品位8.51%、Pb品位15.23%;样品中黄铜矿、方铅矿包裹体较多,粒度较细,针对该样品性质,主要从浮选、重选角度进行铜铅分离试验研究,最终推荐粗精矿精选-铜铅分离(抑铅浮铜)-重选提高铅品位联合工艺流程;抑铅浮铜工艺采用自行设计的无氰、低铬、无污染组合抑制剂RBT-2,使铜、铅达到有效分离;最终可获得Cu品位21.50%,含Pb4.57%,Cu回收率69.92%的铜精矿;Pb品位46.89%,含Cu0.82%,Pb回收率55.39%的铅精矿。此流程中重选提高铅精矿品位工艺,使铅矿物得以富集,分离效果明显,获得了Pb品位大于40%的铅精矿。
  • 李亚,牛艳萍,何章辉,王英凯,张旭
    摘要:
    某石墨矿中大鳞片石墨占比较高,为了高效利用资源,进行不同磨浮工艺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流程,采用精矿预先分离工艺,可以有效保护大鳞片石墨,提高资源利用率。
  • 设备与自动化
  • 张自强,战凯,郭鑫
    摘要:
    本文以自动剥锌机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内聚力模型描述剥锌过程中的裂纹的损伤与演化,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了锌片剥片过程的锌片的力学特性,以及剥刀运行时间、剥刀运行距离与剥刀载荷之间的关系,为锌片铲切式剥离过程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研究为铲切式剥锌设备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 王旭,卢烁十,夏晓鸥,罗秀建,陈帮
    摘要:
    针对惯性圆锥破碎机工程实践中的处理量偏低问题及其与破碎产品粒度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利用TRIZ理论中解决矛盾问题的创新原理、物场模型分析、资源分析以及进化分析等方法开展惯性圆锥破碎机的创新设计。通过系统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明确系统组成与主要问题根源,利用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矛盾矩阵从40个创新原理中寻求潜在的解决方案,依据物场模型分析结果从76个标准解中探索可行的改进方法,并结合惯性圆锥破碎机在技术系统进化中的发展阶段研究其进化发展规律。基于TRIZ理论最终得出九种解决方案,设计实例证实了利用TRIZ方法在矿物加工领域生产实践问题中实现创新设计的可行性。
  • 采矿与选矿
  • 李子豪,庄故章,谢海云,周平,孙瑞
    摘要:
    云南西定铁矿中铁品位为41.55%,主要含有磁铁矿和赤褐铁矿。本研究采用摇床重选、弱磁选和强磁选的选矿方法验证该铁矿的可选性。采用“两段磨矿、一粗一精”的弱磁选流程可以选出品位为60.31%的磁铁矿精矿。尾矿中的赤褐铁矿不易回收,综合选别成本考虑,目前西定铁矿为难利用矿石。
  • 冶金与材料
  • 柴兴亮,陈雅婷,江文炳,袁海滨
    摘要:
    本文从影响脱铜电积电耗的几个主要因素:槽电压、铜砷比、温度、作业周期等开展生产实验,优化改进后,在电积原液含铜20~38g/L、砷10~19 g/L、镍20~27 g/L的工艺条件下,电积平均槽电压由2.9v降至2.2v,铜砷比由2.1降至1.4,电积液温度控制在50~55℃,生产周期控制在5到7天,脱铜电积电耗降低10.71%。
  • 苏开萌,谢克强,毛志丹,袁晓磊
    摘要:
    湿法炼锌采用还原-氧化法(V.M.针铁矿法),对硫化锌精矿氧压浸出液中的铁离子进行去除,探究不同通气方式和氧气流量对除铁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氧气的传质对氧化除铁过程有显著的影响,强化搅拌对氧气的传质影响较小,但曝气可以大大提高氧气的分散度,增加氧气传质,加快Fe2+氧化速率,从而提高铁的去除效率率。研究结果表明,氧气流量≥1l/min时,氧气流量对铁的去除影响较小;在不添加晶种时,曝气氧化除铁形成大量非晶态的物质,该物质可能是铁水化合物(5Fe2O3.9H2O),因吸附其他离子,阻碍沉淀物向针铁矿转变。研究结果将对湿法炼锌过程中的还原-氧化法(V.M.针铁矿法)除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采矿与选矿
  • 王静明,张波,郑永兴,宁继来
    摘要:
    对云南某高硅低镁低磷擦洗尾矿进行了磨矿-正浮选试验研究,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92.21%,最佳药剂制度中Na2CO3用量2.4 kg/t、水玻璃用量5.6 kg/t、YP6-3用量3.6 kg/t,采用正浮选一粗一精,精扫选精矿返回粗选的闭路浮选流程,获得了精矿产率40.44%,P2O5 28.53%,回收率68.31%的良好指标。指标稳定性良好,有效的实现了对现有堆存尾矿的二次利用。
  • 冶金与材料
  • 杨永强,孙留根,杨玮娇,张正阳
    摘要:
    硫化铜钴精矿经硫酸化焙烧-酸浸后得到的浸出渣,仍含有较多的铜和钴。针对此铜钴浸出渣进行了加压浸出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液固比6:1,初始硫酸浓度100g/L,常温预浸30min后,在浸出温度180℃,氧气分压0.1MPa,浸出3h等条件下,铜和钴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6.5%和98.1%,铁浸出率约8.3%,大部分的铁抑制在渣中。
  • 工艺矿物学与分析测试
  • 施卓雄,卢可可,罗国清
    摘要:
    为了合理高效的利用某铅锌多金属硫化矿资源,对其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采用化学分析、透光显微镜、能谱仪、扫描电镜等方法,查明了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和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结果表明,矿石中的主要矿物组分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伴生银和萤石可综合回收。其矿物组分多样,矿物间嵌布关系复杂而密切,分离难度大,适宜的选矿流程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
  • 冶金与材料
  • 聂文林,罗 斌,何雁冰
    摘要:
    攀枝花地区一半左右的钛以钒钛磁铁矿形式存在,在选矿时进入到铁精矿中,通过高炉炼铁成为电炉渣,其中的钛难以回收利用,造成了钛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提取电炉渣中的钛,基于响应曲面法系统研究了浸出温度、酸矿比、硫酸浓度3个工艺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电炉渣的钛浸出率的影响,并建立了钛浸出率与工艺参数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各工艺参数对钛浸出率影响大小为:酸矿比(B)>温度(A)>硫酸浓度(C),在浸出温度为245.58℃,酸矿比为2.15,硫酸浓度为90.94%条件下,电炉渣中钛的浸出率为96.14%。
  • 采矿与选矿
  • 黄宇松,郑永兴,宁继来,胡盘金,包凌云
    摘要:
    黄铁矿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硫铁矿,毒砂常与其密切共生,它们的结构与表面化学性质相似,不易分离,故产出的黄铁矿精矿中常含有大量毒砂,会严重影响后续化工制酸产品质量,且污染环境。鉴于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毒砂与黄铁矿的分离与综合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浮选是硫砷矿物分离的主要工艺,本文对硫砷矿物浮选工艺与药剂进行总结,阐述了近年来硫砷矿物浮选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硫砷矿物浮选分离的发展方向。
  • 柳彦昊,谢海云,晋艳玲,张培,冯艳虎
    摘要:
    蛇纹石、绿泥石和滑石等含镁硅酸盐矿物常与有价金属矿物共生,在浮选分离过程中这类脉石矿物难以被抑制,造成精矿镁含量超标而对冶炼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如何实现高效选矿降镁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从选矿降镁工艺开发和浮选降镁抑制剂作用机理两方面总结了降镁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常见含镁硅酸盐脉石矿物蛇纹石、绿泥石和滑石的结构及其表面特征,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含镁脉石难分离和难抑制的原因,对选矿降镁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以期为选矿降镁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冶金与材料
  • 王玮,汪九初,何夏雨,陈胜进,吴志勇
    摘要:
    本文介绍了湿法炼锌系统“高温高酸—低污染沉矾”工艺中F-、Al3+累积的成因以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生产中采用喷淋沉铁工艺,通过间断作业的方式,在沉淀除铁的同时,将系统中的F-、Al3+开路。生产实践表明:在湿法炼锌系统中添加Al3+,可稳定电解液氟含量,提高阴极锌剥除率;采用喷淋沉铁工艺辅助开路系统的F-、Al3+,避免了杂质在系统中的高位平衡给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 环境与再生资源
  • 徐克华,林江顺,秦树辰,邵腾飞,王海北,吴涛,郑朝振,张登凯,冯爱玲
    摘要:
    本文对聚结脱除污酸中汞的工艺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考察了聚结剂添加量、温度、混合时间、气浮时间和酸度等对汞脱除效果的影响,推荐工艺条件为:M201试剂浓度50g/L,添加量为6mL/L-污酸液、温度为室温、混合时间5min、气浮时间10min、通气速度0.1L/min,酸度为33.67 g/L,脱汞率能够达到99%以上,残余汞含量2mg/L;脱砷除率为31.56%,残余砷含量为21.9 mg/L;较好地分离污酸中砷和汞,实现一步除汞。
  • 采矿与选矿
  • 苏振华
    摘要:
    针对广西中金岭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盘龙铅锌矿选矿厂铅锌选矿中存在的回收率偏低、流程中矿循环量过大、流程不稳定等实际生产问题,进行了浮选流程优化试验研究。试验采用低碱选铅-高碱选锌流程,其中铅浮选采用苯胺黑药+丁铵黑药的组合药剂作为捕收剂,硫酸锌作为抑制剂;锌浮选采用异丙基黄药作为捕收剂。同时对铅粗精矿进行了再磨,以提高金属解离度,减少中矿在流程中循环累积,有利于生产流程控制和稳定生产指标。全流程闭路试验获得含铅57.88%、铅回收率为61.54%的铅精矿和含锌49.92%、锌回收率为90.04%的锌精矿。与选厂高碱浮选流程相比,选别指标实现了提升。
  • 何美丽
    摘要:
    铜矿物过磨是浮选时铜损失的原因之一。磨机给矿预先分级-粗粒磨矿-合并再浮选工艺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磨矿过程中-10μm难选矿泥的产生,减少-10μm粒级铜浮选损失,从而提高了铜的回收率。本文进行某低品位铜矿的磨机给矿直接磨矿浮选与磨机给矿预先分级-粗粒磨矿-合并再浮选对比实验,闭路实验结果表明:控制铜精矿的铜品位相当时,磨机给矿直接磨矿浮选的铜回收率为89.87%,磨机给矿预先分级粒-粗粒级磨矿-合并再浮选的铜回收率为91.19%,磨机给矿预先分级粒-粗粒级磨矿-合并再浮选工艺较磨机给矿直接磨矿浮选的铜回收率高1.32%。
    采矿与选矿
  • 常田仓,章晓林,赵文迪,景满,申培伦
    摘要:
    浮选回收锡石往往效果不理想,因此采用重选等低成本手段回收锡石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对云锡某选厂锡石尾矿进行了重选回收的试验研究。原矿经螺旋溜槽一粗一精选别后,得到SnO2品位2.56%、SnO2回收率32.40%的粗精矿。粗精矿与中矿混合后选用悬振锥面选矿机进行处理,得到品位为5.02%,回收率为46.23%的锡精矿,品位及回收率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可作为富中矿产品。悬振锥面选矿机能够有效回收锡石。
  • 冶金与材料
  • 梁栋,常龙娇,刘佳囡,翟玉春
    摘要:
    磷酸铁锂材料有着良好的循环性能、热稳定性、环保性等特点,不断在锂离子电池中流行。但是由于电导率低、锂离子扩散速率慢等缺点影响着电池行业的发展。因此本论文通过介绍了LiFePO4的基本结构、制备及改性方法包括固相合成法、水热法、表面包覆及掺杂等,对目前LiFePO4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综述,分析改善磷酸铁锂性能的方法,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 采矿与选矿
  • 林井祥,李月超,李国鑫,李博文,李彬仕
    摘要:
    为对比不同电法勘探确定矿井采空区含水体分布规律,以鸡西矿区某煤矿工程实例,应用瞬变电磁法和大地电磁法的四种设备对煤矿采空区积水体进行探测,通过探测反演成果与已知资料对比分析,进行钻探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四种探测设备反演结果的视电阻率变化特征基本相似,都能较好地反映出电性层在垂向上的分布规律,视电阻率绝对值差别不大,所得电阻率值为0~100Ω·m,探测推断的采空区积水区域范围大致相同,并指出水源的导水通道,与现场实际资料及钻探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其中瞬变电磁法的PROTEM-57瞬变电磁仪勘探结论更为精确。该研究可为煤矿防治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 环境与再生资源
  • 刘晨明,陶莉,赵培培,李志强
    摘要:
    我国矿产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选矿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以化学需氧量(COD)最为突出,选矿过程中浮选药剂的使用及残留是造成选矿废水中COD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废水中高含量的COD会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研发选矿废水COD去除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经济意义。文章通过汇总并剖析选矿废水COD处理技术现状(处理技术主要有混凝沉淀法、吸附法、微生物降解法、氧化法等),对其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 王为振,黄海辉,常耀超,阮书峰,高崇
    摘要:
    针对含镍的FCC废催化剂(催化裂化催化剂),采用酸浸、焙烧-酸浸、氨浸、还原焙烧-氨浸、氯化焙烧工艺进行镍脱除试验,镍脱除率分别为16.64%、10%、0.8%、23.92%和64.53%,渣含镍>0.1%,无法达到一般工业固废标准。然后采用还原熔炼工艺处理FCC废催化剂,当氧化铁添加量11%、煤粉添加量5%、熔炼温度1450℃、保温时间2h时,镍脱除率达到92.6%,熔炼渣含镍0.06%,达到一般工业固废标准。
  • 采矿与选矿
  • 缪永超,文书明,庄故章,杜景红,周平,包易
    摘要:
    铜矿资源是世界各国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世界对铜需求量的不断增长,易开采、易选的原生硫化铜矿石资源逐渐消耗殆尽,氧化铜矿和硫化铜矿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必然。针对老挝蚀变玄武岩氧硫混合铜矿,含铜1.00%,氧化率17.60%,其中结合氧化铜占5.60%。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矿具有矿物组成复杂、粒度嵌布细且不均匀、解离不完全等特点。基于选厂的实际考察及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确定影响选矿指标的主要因素是磨矿细度和合理的药剂制度。闭路试验结果表明,在细磨及合理药剂用量条件下,获得了两种铜精矿;其中精矿1,Cu品位为4.23%,Cu回收率为3.63%,铜精矿2,Cu品位为19.38%,Cu回收率为71.56%,合并后铜精矿Cu品位为16.52%,Cu回收率为75.19%。
  • 张 婷,李振飞,李平
    摘要:
    以江西某钨矿山合格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声波对白钨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及对尾水沉降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浮选条件,超声波处理后,矿浆温度有所上升,浮选速度加快,有利于白钨浮选。与自然沉降相比,超声波一定程度上可加快尾水的沉降速率。
  • 赵荣艳
    摘要:
    混合粗精矿Cu品位8.51%、Pb品位15.23%;样品中黄铜矿、方铅矿包裹体较多,粒度较细,针对该样品性质,主要从浮选、重选角度进行铜铅分离试验研究,最终推荐粗精矿精选-铜铅分离(抑铅浮铜)-重选提高铅品位联合工艺流程;抑铅浮铜工艺采用自行设计的无氰、低铬、无污染组合抑制剂RBT-2,使铜、铅达到有效分离;最终可获得Cu品位21.50%,含Pb4.57%,Cu回收率69.92%的铜精矿;Pb品位46.89%,含Cu0.82%,Pb回收率55.39%的铅精矿。此流程中重选提高铅精矿品位工艺,使铅矿物得以富集,分离效果明显,获得了Pb品位大于40%的铅精矿。
  • 李亚,牛艳萍,何章辉,王英凯,张旭
    摘要:
    某石墨矿中大鳞片石墨占比较高,为了高效利用资源,进行不同磨浮工艺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流程,采用精矿预先分离工艺,可以有效保护大鳞片石墨,提高资源利用率。
  • 设备与自动化
  • 张自强,战凯,郭鑫
    摘要:
    本文以自动剥锌机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内聚力模型描述剥锌过程中的裂纹的损伤与演化,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了锌片剥片过程的锌片的力学特性,以及剥刀运行时间、剥刀运行距离与剥刀载荷之间的关系,为锌片铲切式剥离过程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研究为铲切式剥锌设备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 王旭,卢烁十,夏晓鸥,罗秀建,陈帮
    摘要:
    针对惯性圆锥破碎机工程实践中的处理量偏低问题及其与破碎产品粒度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利用TRIZ理论中解决矛盾问题的创新原理、物场模型分析、资源分析以及进化分析等方法开展惯性圆锥破碎机的创新设计。通过系统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明确系统组成与主要问题根源,利用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矛盾矩阵从40个创新原理中寻求潜在的解决方案,依据物场模型分析结果从76个标准解中探索可行的改进方法,并结合惯性圆锥破碎机在技术系统进化中的发展阶段研究其进化发展规律。基于TRIZ理论最终得出九种解决方案,设计实例证实了利用TRIZ方法在矿物加工领域生产实践问题中实现创新设计的可行性。
  • 采矿与选矿
  • 李子豪,庄故章,谢海云,周平,孙瑞
    摘要:
    云南西定铁矿中铁品位为41.55%,主要含有磁铁矿和赤褐铁矿。本研究采用摇床重选、弱磁选和强磁选的选矿方法验证该铁矿的可选性。采用“两段磨矿、一粗一精”的弱磁选流程可以选出品位为60.31%的磁铁矿精矿。尾矿中的赤褐铁矿不易回收,综合选别成本考虑,目前西定铁矿为难利用矿石。
  • 冶金与材料
  • 柴兴亮,陈雅婷,江文炳,袁海滨
    摘要:
    本文从影响脱铜电积电耗的几个主要因素:槽电压、铜砷比、温度、作业周期等开展生产实验,优化改进后,在电积原液含铜20~38g/L、砷10~19 g/L、镍20~27 g/L的工艺条件下,电积平均槽电压由2.9v降至2.2v,铜砷比由2.1降至1.4,电积液温度控制在50~55℃,生产周期控制在5到7天,脱铜电积电耗降低10.71%。
  • 苏开萌,谢克强,毛志丹,袁晓磊
    摘要:
    湿法炼锌采用还原-氧化法(V.M.针铁矿法),对硫化锌精矿氧压浸出液中的铁离子进行去除,探究不同通气方式和氧气流量对除铁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氧气的传质对氧化除铁过程有显著的影响,强化搅拌对氧气的传质影响较小,但曝气可以大大提高氧气的分散度,增加氧气传质,加快Fe2+氧化速率,从而提高铁的去除效率率。研究结果表明,氧气流量≥1l/min时,氧气流量对铁的去除影响较小;在不添加晶种时,曝气氧化除铁形成大量非晶态的物质,该物质可能是铁水化合物(5Fe2O3.9H2O),因吸附其他离子,阻碍沉淀物向针铁矿转变。研究结果将对湿法炼锌过程中的还原-氧化法(V.M.针铁矿法)除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采矿与选矿
  • 王静明,张波,郑永兴,宁继来
    摘要:
    对云南某高硅低镁低磷擦洗尾矿进行了磨矿-正浮选试验研究,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92.21%,最佳药剂制度中Na2CO3用量2.4 kg/t、水玻璃用量5.6 kg/t、YP6-3用量3.6 kg/t,采用正浮选一粗一精,精扫选精矿返回粗选的闭路浮选流程,获得了精矿产率40.44%,P2O5 28.53%,回收率68.31%的良好指标。指标稳定性良好,有效的实现了对现有堆存尾矿的二次利用。
  • 冶金与材料
  • 杨永强,孙留根,杨玮娇,张正阳
    摘要:
    硫化铜钴精矿经硫酸化焙烧-酸浸后得到的浸出渣,仍含有较多的铜和钴。针对此铜钴浸出渣进行了加压浸出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液固比6:1,初始硫酸浓度100g/L,常温预浸30min后,在浸出温度180℃,氧气分压0.1MPa,浸出3h等条件下,铜和钴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6.5%和98.1%,铁浸出率约8.3%,大部分的铁抑制在渣中。
  • 工艺矿物学与分析测试
  • 施卓雄,卢可可,罗国清
    摘要:
    为了合理高效的利用某铅锌多金属硫化矿资源,对其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采用化学分析、透光显微镜、能谱仪、扫描电镜等方法,查明了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和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结果表明,矿石中的主要矿物组分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伴生银和萤石可综合回收。其矿物组分多样,矿物间嵌布关系复杂而密切,分离难度大,适宜的选矿流程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
  • 冶金与材料
  • 聂文林,罗 斌,何雁冰
    摘要:
    攀枝花地区一半左右的钛以钒钛磁铁矿形式存在,在选矿时进入到铁精矿中,通过高炉炼铁成为电炉渣,其中的钛难以回收利用,造成了钛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提取电炉渣中的钛,基于响应曲面法系统研究了浸出温度、酸矿比、硫酸浓度3个工艺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电炉渣的钛浸出率的影响,并建立了钛浸出率与工艺参数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各工艺参数对钛浸出率影响大小为:酸矿比(B)>温度(A)>硫酸浓度(C),在浸出温度为245.58℃,酸矿比为2.15,硫酸浓度为90.94%条件下,电炉渣中钛的浸出率为96.14%。
  • 采矿与选矿
  • 黄宇松,郑永兴,宁继来,胡盘金,包凌云
    摘要:
    黄铁矿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硫铁矿,毒砂常与其密切共生,它们的结构与表面化学性质相似,不易分离,故产出的黄铁矿精矿中常含有大量毒砂,会严重影响后续化工制酸产品质量,且污染环境。鉴于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毒砂与黄铁矿的分离与综合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浮选是硫砷矿物分离的主要工艺,本文对硫砷矿物浮选工艺与药剂进行总结,阐述了近年来硫砷矿物浮选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硫砷矿物浮选分离的发展方向。
  • 柳彦昊,谢海云,晋艳玲,张培,冯艳虎
    摘要:
    蛇纹石、绿泥石和滑石等含镁硅酸盐矿物常与有价金属矿物共生,在浮选分离过程中这类脉石矿物难以被抑制,造成精矿镁含量超标而对冶炼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如何实现高效选矿降镁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从选矿降镁工艺开发和浮选降镁抑制剂作用机理两方面总结了降镁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常见含镁硅酸盐脉石矿物蛇纹石、绿泥石和滑石的结构及其表面特征,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含镁脉石难分离和难抑制的原因,对选矿降镁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以期为选矿降镁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冶金与材料
  • 王玮,汪九初,何夏雨,陈胜进,吴志勇
    摘要:
    本文介绍了湿法炼锌系统“高温高酸—低污染沉矾”工艺中F-、Al3+累积的成因以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生产中采用喷淋沉铁工艺,通过间断作业的方式,在沉淀除铁的同时,将系统中的F-、Al3+开路。生产实践表明:在湿法炼锌系统中添加Al3+,可稳定电解液氟含量,提高阴极锌剥除率;采用喷淋沉铁工艺辅助开路系统的F-、Al3+,避免了杂质在系统中的高位平衡给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 环境与再生资源
  • 徐克华,林江顺,秦树辰,邵腾飞,王海北,吴涛,郑朝振,张登凯,冯爱玲
    摘要:
    本文对聚结脱除污酸中汞的工艺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考察了聚结剂添加量、温度、混合时间、气浮时间和酸度等对汞脱除效果的影响,推荐工艺条件为:M201试剂浓度50g/L,添加量为6mL/L-污酸液、温度为室温、混合时间5min、气浮时间10min、通气速度0.1L/min,酸度为33.67 g/L,脱汞率能够达到99%以上,残余汞含量2mg/L;脱砷除率为31.56%,残余砷含量为21.9 mg/L;较好地分离污酸中砷和汞,实现一步除汞。
  • 采矿与选矿
  • 苏振华
    摘要:
    针对广西中金岭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盘龙铅锌矿选矿厂铅锌选矿中存在的回收率偏低、流程中矿循环量过大、流程不稳定等实际生产问题,进行了浮选流程优化试验研究。试验采用低碱选铅-高碱选锌流程,其中铅浮选采用苯胺黑药+丁铵黑药的组合药剂作为捕收剂,硫酸锌作为抑制剂;锌浮选采用异丙基黄药作为捕收剂。同时对铅粗精矿进行了再磨,以提高金属解离度,减少中矿在流程中循环累积,有利于生产流程控制和稳定生产指标。全流程闭路试验获得含铅57.88%、铅回收率为61.54%的铅精矿和含锌49.92%、锌回收率为90.04%的锌精矿。与选厂高碱浮选流程相比,选别指标实现了提升。
  • 何美丽
    摘要:
    铜矿物过磨是浮选时铜损失的原因之一。磨机给矿预先分级-粗粒磨矿-合并再浮选工艺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磨矿过程中-10μm难选矿泥的产生,减少-10μm粒级铜浮选损失,从而提高了铜的回收率。本文进行某低品位铜矿的磨机给矿直接磨矿浮选与磨机给矿预先分级-粗粒磨矿-合并再浮选对比实验,闭路实验结果表明:控制铜精矿的铜品位相当时,磨机给矿直接磨矿浮选的铜回收率为89.87%,磨机给矿预先分级粒-粗粒级磨矿-合并再浮选的铜回收率为91.19%,磨机给矿预先分级粒-粗粒级磨矿-合并再浮选工艺较磨机给矿直接磨矿浮选的铜回收率高1.32%。

为了给您提供更优质的网页浏览体验,请使用 Firefox 、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010-63299751

杂志信息

期刊简介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1

传真:010-63299754

QQ:XXXXXXX

Email:kuangye@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八区23号楼905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冶》编辑部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