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5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矿山开采与安全
  • 张悦秋,牛琳,居维伟,刘小胡,肖娥
    摘要:
    为降低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的开采难度,提出基于大数据的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模型,合理预测隐伏矿区的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构建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模型,向模型中输入二维GIS图层与三维实体地质模型,从输入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成矿有利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算法将多类型的成矿有利信息并行处理为统一格式,并按照数据类别依次存放在相应的分布式数据库中,通过非负矩阵分解算法向数据库中的数据增加非负约束条件,实现矿产资源数据分解,利用基于NMF算法的模糊C均值分类器对该数据进行分类,获得最佳矿产资源样本数据,完成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经实验验证:该模型可精准预测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区每个测点的金属量与金属密度,还可按照总金属量划分靶区规模,并能够预测出每个测点下的金属矿产储量以及成矿有利度。
  • 曹恒亮,王光进
    摘要:
    为了研究软弱夹层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渗透性变化对边坡整体降雨渗流特性产生的影响,结合现场实际利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建立概化模型,模拟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边坡的降雨渗流,揭示了不同循环次数下边坡体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初始状态下由于软弱夹层的弱透水性雨水很难侵入软弱夹层以及下部灰岩,软弱夹层及下部灰岩孔隙水压力几乎没有变化;干湿循环后软弱夹层渗透系数的变大导致其不能作为隔水层阻碍雨水的向下入侵,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软弱夹层和下部灰岩受到雨水的浸润,孔隙水压力变大且由于软弱夹层和灰岩的雨水排出能力远小于上部区域,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在边坡体后缘形成的高孔隙水压力区域面积远大于初始状态,雨水入侵对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矿山边坡防护提供参考。
  • 杜立斌
    摘要:
    某复杂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以黄铜矿、方铅矿和铁闪锌矿为主要的铜矿物、铅矿物和锌矿物。为有效回收其中的铜、铅、锌金属及伴生的金、银,开展了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和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铜铅混浮再分离-锌浮选”的工艺流程,可获得铜品位为19.05%、铜回收率为74.99%的铜精矿;铅品位为69.03%、铅回收率为75.03%的铅精矿;锌品位为47.87%、锌回收率为72.94%的锌精矿。以及金、银总回收率分别为75.45%和76.86%的工艺指标。
  • 黄渝芝,何东
    摘要:
    针对都龙矿区选矿厂旋流器脱泥抛尾溢流中锡金属损失高的问题,采用SLon离心选矿机与浮选工艺可有效实现微细粒级锡石的回收,脱泥溢流含锡品位0.134%,通过离心选矿机一粗一精流程选别可获得精矿产率7.36%,含锡品位0.981%,回收率54.28%的技术指标;离心选矿机精矿按照7%的比例与选厂锡石浮选给矿进行混合选别,可获得精矿含锡品位3.57%,回收率74.83%的选别指标。研究成果为选矿厂后续进一步降低旋流器抛尾溢流中锡金属损失提供借鉴参考意义。
  • 解晓晨,郑永兴,黄宇松,王振兴,代哲
    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为云南某选矿厂铜硫分离后的陶瓷过滤机尾矿,为高砷硫铁矿。化学分析表明,矿样中含硫27.32%,有毒元素砷含量高达4.85%。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能谱分析表明,矿样中主要硫化矿物为黄铁矿,其次为磁黄铁矿和毒砂,主要脉石矿物为白云石、石英等,黄铁矿和毒砂基本单体解离。根据高砷硫铁矿性质,采取“先浮后磁”的工艺对高砷硫铁矿进行选别,以大分子有机弱酸盐为主的高效药剂作为毒砂的抑制剂,通过“浮硫抑砷”的浮选流程分离黄铁矿与毒砂,得到的浮选精矿硫品位为48.11%,硫回收率为42.94%,含砷0.35%;然后根据磁黄铁矿具有磁性这一性质将浮选尾矿进入高梯度磁选机进行选别,得到硫品位37.59%,硫回收率25.32%,含砷0.58%的磁选精矿,而磁选尾矿硫品位为15.66%,含砷7.89%,其中砷的回收率高达95.79%,实现了高砷硫铁矿中硫砷元素的高效分离。
  • 韦连军,陈燕清,雷满奇,廖幸锦
    摘要:
    某一铜铅锌矿属于典型的复杂难选的多金属硫化矿,黄铜矿与闪锌矿互相包裹、交代共生,在浮选分离时难以获得合格的铜精矿产品。经试验研究,采用“抑锌—浮选铜铅—铜铅分离—铜铅混合浮选尾矿选锌”工艺,以氧化钙、硫酸锌配合实验室新制的锌抑制剂CZ-002抑制闪锌矿和硫化铁矿物,实验室新合成捕收剂CY-2A浮选铜铅。最终闭路试验获得铜精矿铜品位22.48%,回收率70.11%;铅精矿铅品位57.39%,回收率84.84%;锌精矿锌品位51.93%,回收率88.42%。试验指标较好,实现了铜铅锌多金属的有效分离。
  • 熊宇农,封东霞,童雄,李容娇,罗亨通,张小永
    摘要:
    河南某钼矿尾矿中钼主要以辉钼矿形式赋存,辉钼矿分布在-530+125μm和-38μm的粒级中,脉石矿物主要为钙铁石榴石及石英,该实验采用HydroFloat水力浮选机对粗颗粒钼尾矿进行分选,达到抛尾的目的。HydroFloat水力浮选机采用流化床技术对矿物进行浮选,同时在选别过程中引入上升水流,使粗颗粒能够克服重力随气泡上升从而达到富集的目的。经水力浮选抛尾后,可将原矿中品位为0.033%的钼富集得到品位为0.081%,回收率为92.18%钼粗精矿,抛尾率为66.91%。
  • 黄德镛,吕世玮,高聪,贾子月,杜志锦
    摘要:
    为了突出尾矿空间变异性和离散型的重要性,本研究在尾矿库稳定性评估中特别考虑了这两个因素。传统的评估方法通常忽略了尾矿的空间变异性和离散型,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准确。本研究采用现场勘查和地质材料试验确定了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并利用Geo-studio软件建立了该尾矿库的渗流状态模型。通过Morgenstern-Price法和简化Bishop法计算分析了该尾矿库在不考虑尾矿的沉积规律及空间变异性、考虑尾矿的沉积规律、考虑尾矿的空间变异性三种情况下的不同工况稳定性模型。结果表明,突出尾矿空间变异性和离散型的创新点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尾矿的实际情况,提高评估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尾矿库的安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 周艳飞,姚伟,付强,付洪奇,杨晓锴
    摘要:
    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严厉以及矿山绿色发展的需要,选矿废水的回用是矿山发展的必由之路。选矿废水的回用不可避免地在浮选流程中引入了残余药剂,如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进而影响矿物的浮选,如黄铁矿的浮选。本研究探究了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对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了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PAM显著降低了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不利于黄铁矿的浮选回收。APAM大量吸附在黄铁矿表面,阻碍了后续捕收剂乙基黄原酸钾(KEX)的吸附,进而抑制了黄铁矿的浮选。APAM在黄铁矿表面存在着化学吸附作用,APAM通过分子结构中的酰胺基与黄铁矿表面氧化产物(FeOOH、Fe2(SO4)3)中的Fe3+活性位点作用,进而吸附于黄铁矿表面,抑制矿物的浮选。
  • 冶金与材料
  • 杨四齐,夏先禹,张利华,白希为,姚浩
    摘要:
    本文针对Fe-H2O体系中重要的单核配合物进行计算分析,通过热力学手册获得各反应物质S0298 K、ΔG0298 K和C0p的数据,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的ΔG0T的数据,分别构建298 K、373 K、473 K、573 K温度下的溶解组分优势区域图和Pourbaix图。结果表明,Fe2+和Fe3+离子均可稳定存在于强酸性溶液中。随着pH的升高,Fe2+依次转化为FeOH+、Fe(OH)20和Fe(OH)3-,而Fe3+依次转化为FeOH2+、Fe(OH)2+、Fe(OH)30和Fe(OH)4-。在高电势区域,Fe2+被氧化成Fe3+并进一步被氧化成FeO42-。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中Fe2+和Fe3+的稳定存在区域向酸性方向偏移而减少。通过控制体系电位和pH条件,可以使铁以FeOOH/Fe2O3的形式沉淀。随着温度升高到373 K及以上,碱性条件下Fe(OH)4-的优势区域出现,造成单质Fe的腐蚀。随着温度的升高,以固相形态存在的Fe、FeOOH/Fe2O3、Fe3O4稳定区域在逐渐减少,液相区域不断扩大,特别是Fe2O3的固相区域减少明显。因此热力学上温度越高,对Fe金属的防腐及溶液中铁的沉淀越不利。
  • 许名湘,李晓恒,田静,郭引刚,卓俭进,孙冰清
    摘要:
    废旧印刷电路板既属于危险废弃物,又是重要的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寻求一种清洁高效的工业化回收处理方法,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实现铜工业“双碳”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焚烧法、热解法以及熔炼法等火法冶金处理技术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影响其工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大规模工业化回收处理提供参考。
  • 班卿,何恩,于海波,招杨,赵思谷
    摘要:
    阳极炉铜直收率指标是铜火法冶炼过程中衡量阳极炉工艺技术控制水平和设备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论文结合实际生产情况,以提高阳极炉铜直收率为目标,提出工序协同控制、优化出铜方式、优化溜槽结构等措施,减少了中间流程物料的产生和铜金属损失,提升阳极炉直收率至95.5%以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 杨要峰
    摘要:
    针对低品位氧化铜钴矿硫酸体系铜、钴浸出过程,考察了矿石粒度、浸出酸量、SO2用量、液固比、浸出时间对Cu、Co及杂质Fe、Mn、Si的浸出影响规律。并进一步对单因素强化浸出措施进行了经济性分析,最终确定了较优的浸出控制条件,磨矿时间5 min、pH值~1.5、SO2量6.37 kg?t-矿-1、液固比3:1(mL/g),浸出时间5小时。在该条件下,Cu、Co的浸出率分别为93.67%和75.90%,Mn的浸出率约为87.00%,Fe和Si的浸出率分别为2.66%和0.24%。
  •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 徐喆,羌志文,吕晋芳,孔令宇,魏民
    摘要:
    采用硫酸为浸出剂,浸出高铬混合型电镀污泥中有价金属铬、镍、铜和锌。常温条件下,当硫酸浓度为4mol/L、固液比为1:10、反应时间为75min,污泥中铬、镍、铜和锌的浸出率分别可达94.2%、96.5%、92.9%和95.3%。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硫酸浸出电镀污泥中铬、铜、锌时受界面传质和固体膜层扩散共同控制,而浸出镍时主要受化学反应控制。
  • 赵静瑞,张朝晖,邢相栋,折 媛,向思羽,郭胜兰
    摘要:
    基于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技术处理钢铁企业高氯循环水实际工艺参数,研究了响应曲面法设计下温度、压力、pH各因素不同水平对RO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程度,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三因素的优化设计分析。研究表明:各因素对膜通量的影响程度为:压力(B)>温度(A)>pH(C);对截留率的影响程度为压力(B)>pH(C)>温度(A);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均为:温度与pH交互项(AC)>压力与pH交互项(BC)>温度与压力交互项(AB)。当温度为26℃,压力为0.7MPa,pH为8时,可得到理论最优的RO分离效果:膜通量为21.716 L/(m2?h)、截留率为96.226%。经实验验证,预测值实际误差较小,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对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对使用后的RO采用 SEM-EDS手段检测发现,膜面产生无机污染,其中大部分为钙盐。
  • 徐佳佳,高文谦
    摘要:
    为巩固酸性水库防渗能力,提升渗漏风险控制水平,近年来一些矿山企业对已具有基础防渗且运行多年但当时无明确防渗规定的酸性水库开展防渗治理工作。针对某酸性水库防渗工程,开展了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重点部位隐蔽工程(水泥粘土灌浆、化学灌浆、HDPE土工膜防渗等)实施、污染物达标排放等环境管理研究,分析了防渗治理工程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施工期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已全部落实到位;隐蔽工程施工与设计文件一致,施工范围完整、材料与设计相符,施工方法规范,灌浆施工质量与防渗效果整体较好;废气等污染物达标排放,未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已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有效、可行。工程实施后,坝脚渗流出水得到有效控制,水泥粘土灌浆+化学灌浆+HDPE土工膜防渗所构建的垂直组合防渗体系运行效果良好。最后,建议加强酸性水库丰水期高水位运行时的坝脚渗流观测,跟踪评估酸性水库防渗治理效果。
  • 设备与自动化
  • 符志祥,李亚琼,李丰辰,张立峰,夏莫逆
    摘要:
    针对工频有芯感应炉在再生黄铜熔铸中存在合金化能力差、感应体散热大和熔沟易被堵塞等问题,进行感应体熔沟间距扩大、感应体保温性能增强和熔沟宽厚比调整等优化改造。应用表明:熔沟间距增加90 mm,熔体进出口温差增加9.1 ℃,熔体出口速度增加0.042 m/s,元素弥散性能提升,元素质点变小,证实了感应炉合金化能力得到提高;熔沟截面宽厚比由1.31调整到1.04,解决了熔沟被高熔点大尺寸金属堵塞故障;感应体保温结构外加10 mm纳米微孔板和32 mm莫来石质隔热砖,钢外壳温度下降179 ℃,电耗减少52 kW?h/t。有助于推进再生黄铜熔铸行业30.60双碳目标进程。
  • 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
  • 艾光华,邱永宏
    摘要:
    目前全球黏土型锂资源尚处开发期,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能为制定黏土锂矿的提取工艺提供矿物学依据和支撑。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MLA矿物自动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等多种手段综合研究了贵州六枝地区黏土型锂矿物的矿物学性质。结果表明:该黏土锂矿Li2O含量为0.56%,主要矿物为锂绿泥石(41.84%)、伊利石(13.52%)、迪凯石(5.63%)、黄铁矿(7.58%)、石英(8.74%)、方解石(16.21%)。矿石中的锂主要赋存在锂绿泥石中,锂绿泥嵌布粒度微细,常呈微细粒鳞片状集合体,常呈胶结物包裹方解石、石英、黄铁矿等矿物中,少数锂绿泥石常呈微细粒鳞片状包裹在方解石和石膏中,可选性差,且多与其他矿物呈紧密连生,矿石中锂绿泥石很难通过物理选矿的方法富集,建议对矿石采用煅烧、浸出等方案提取矿石中的锂元素。
  • 杨丘,黄沙,刘芸晖,李智力,唐远,何东升,池汝安
    摘要:
    硫磷铝锶矿是一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以四川地区某硫磷铝锶原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AMICS)、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偏光显微镜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等测试方法,对该矿的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组成及含量、粒度特征、单体解离情况及连生关系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为磷质岩型矿石,主要组成矿物为胶磷矿,同时含有少量硫磷铝锶石、高岭石、磷铝钙石及黄铁矿;矿石中磷主要以胶磷矿的形式存在,连生关系较简单,主要以与白云母、高岭石等矿物的两相连生为主;其次为硫磷铝锶石,硫磷铝锶石含有硫杂质及部分硫磷铝锶石与磷铝钙石包裹嵌布,复杂连生,是造成该硫磷铝锶矿资源化利用困难的主要原因。
    矿山开采与安全
  • 张悦秋,牛琳,居维伟,刘小胡,肖娥
    摘要:
    为降低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的开采难度,提出基于大数据的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模型,合理预测隐伏矿区的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构建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模型,向模型中输入二维GIS图层与三维实体地质模型,从输入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成矿有利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算法将多类型的成矿有利信息并行处理为统一格式,并按照数据类别依次存放在相应的分布式数据库中,通过非负矩阵分解算法向数据库中的数据增加非负约束条件,实现矿产资源数据分解,利用基于NMF算法的模糊C均值分类器对该数据进行分类,获得最佳矿产资源样本数据,完成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经实验验证:该模型可精准预测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区每个测点的金属量与金属密度,还可按照总金属量划分靶区规模,并能够预测出每个测点下的金属矿产储量以及成矿有利度。
  • 曹恒亮,王光进
    摘要:
    为了研究软弱夹层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渗透性变化对边坡整体降雨渗流特性产生的影响,结合现场实际利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建立概化模型,模拟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边坡的降雨渗流,揭示了不同循环次数下边坡体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初始状态下由于软弱夹层的弱透水性雨水很难侵入软弱夹层以及下部灰岩,软弱夹层及下部灰岩孔隙水压力几乎没有变化;干湿循环后软弱夹层渗透系数的变大导致其不能作为隔水层阻碍雨水的向下入侵,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软弱夹层和下部灰岩受到雨水的浸润,孔隙水压力变大且由于软弱夹层和灰岩的雨水排出能力远小于上部区域,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在边坡体后缘形成的高孔隙水压力区域面积远大于初始状态,雨水入侵对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矿山边坡防护提供参考。
  • 杜立斌
    摘要:
    某复杂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以黄铜矿、方铅矿和铁闪锌矿为主要的铜矿物、铅矿物和锌矿物。为有效回收其中的铜、铅、锌金属及伴生的金、银,开展了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和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铜铅混浮再分离-锌浮选”的工艺流程,可获得铜品位为19.05%、铜回收率为74.99%的铜精矿;铅品位为69.03%、铅回收率为75.03%的铅精矿;锌品位为47.87%、锌回收率为72.94%的锌精矿。以及金、银总回收率分别为75.45%和76.86%的工艺指标。
  • 黄渝芝,何东
    摘要:
    针对都龙矿区选矿厂旋流器脱泥抛尾溢流中锡金属损失高的问题,采用SLon离心选矿机与浮选工艺可有效实现微细粒级锡石的回收,脱泥溢流含锡品位0.134%,通过离心选矿机一粗一精流程选别可获得精矿产率7.36%,含锡品位0.981%,回收率54.28%的技术指标;离心选矿机精矿按照7%的比例与选厂锡石浮选给矿进行混合选别,可获得精矿含锡品位3.57%,回收率74.83%的选别指标。研究成果为选矿厂后续进一步降低旋流器抛尾溢流中锡金属损失提供借鉴参考意义。
  • 解晓晨,郑永兴,黄宇松,王振兴,代哲
    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为云南某选矿厂铜硫分离后的陶瓷过滤机尾矿,为高砷硫铁矿。化学分析表明,矿样中含硫27.32%,有毒元素砷含量高达4.85%。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能谱分析表明,矿样中主要硫化矿物为黄铁矿,其次为磁黄铁矿和毒砂,主要脉石矿物为白云石、石英等,黄铁矿和毒砂基本单体解离。根据高砷硫铁矿性质,采取“先浮后磁”的工艺对高砷硫铁矿进行选别,以大分子有机弱酸盐为主的高效药剂作为毒砂的抑制剂,通过“浮硫抑砷”的浮选流程分离黄铁矿与毒砂,得到的浮选精矿硫品位为48.11%,硫回收率为42.94%,含砷0.35%;然后根据磁黄铁矿具有磁性这一性质将浮选尾矿进入高梯度磁选机进行选别,得到硫品位37.59%,硫回收率25.32%,含砷0.58%的磁选精矿,而磁选尾矿硫品位为15.66%,含砷7.89%,其中砷的回收率高达95.79%,实现了高砷硫铁矿中硫砷元素的高效分离。
  • 韦连军,陈燕清,雷满奇,廖幸锦
    摘要:
    某一铜铅锌矿属于典型的复杂难选的多金属硫化矿,黄铜矿与闪锌矿互相包裹、交代共生,在浮选分离时难以获得合格的铜精矿产品。经试验研究,采用“抑锌—浮选铜铅—铜铅分离—铜铅混合浮选尾矿选锌”工艺,以氧化钙、硫酸锌配合实验室新制的锌抑制剂CZ-002抑制闪锌矿和硫化铁矿物,实验室新合成捕收剂CY-2A浮选铜铅。最终闭路试验获得铜精矿铜品位22.48%,回收率70.11%;铅精矿铅品位57.39%,回收率84.84%;锌精矿锌品位51.93%,回收率88.42%。试验指标较好,实现了铜铅锌多金属的有效分离。
  • 熊宇农,封东霞,童雄,李容娇,罗亨通,张小永
    摘要:
    河南某钼矿尾矿中钼主要以辉钼矿形式赋存,辉钼矿分布在-530+125μm和-38μm的粒级中,脉石矿物主要为钙铁石榴石及石英,该实验采用HydroFloat水力浮选机对粗颗粒钼尾矿进行分选,达到抛尾的目的。HydroFloat水力浮选机采用流化床技术对矿物进行浮选,同时在选别过程中引入上升水流,使粗颗粒能够克服重力随气泡上升从而达到富集的目的。经水力浮选抛尾后,可将原矿中品位为0.033%的钼富集得到品位为0.081%,回收率为92.18%钼粗精矿,抛尾率为66.91%。
  • 黄德镛,吕世玮,高聪,贾子月,杜志锦
    摘要:
    为了突出尾矿空间变异性和离散型的重要性,本研究在尾矿库稳定性评估中特别考虑了这两个因素。传统的评估方法通常忽略了尾矿的空间变异性和离散型,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准确。本研究采用现场勘查和地质材料试验确定了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并利用Geo-studio软件建立了该尾矿库的渗流状态模型。通过Morgenstern-Price法和简化Bishop法计算分析了该尾矿库在不考虑尾矿的沉积规律及空间变异性、考虑尾矿的沉积规律、考虑尾矿的空间变异性三种情况下的不同工况稳定性模型。结果表明,突出尾矿空间变异性和离散型的创新点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尾矿的实际情况,提高评估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尾矿库的安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 周艳飞,姚伟,付强,付洪奇,杨晓锴
    摘要:
    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严厉以及矿山绿色发展的需要,选矿废水的回用是矿山发展的必由之路。选矿废水的回用不可避免地在浮选流程中引入了残余药剂,如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进而影响矿物的浮选,如黄铁矿的浮选。本研究探究了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对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了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PAM显著降低了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不利于黄铁矿的浮选回收。APAM大量吸附在黄铁矿表面,阻碍了后续捕收剂乙基黄原酸钾(KEX)的吸附,进而抑制了黄铁矿的浮选。APAM在黄铁矿表面存在着化学吸附作用,APAM通过分子结构中的酰胺基与黄铁矿表面氧化产物(FeOOH、Fe2(SO4)3)中的Fe3+活性位点作用,进而吸附于黄铁矿表面,抑制矿物的浮选。
  • 冶金与材料
  • 杨四齐,夏先禹,张利华,白希为,姚浩
    摘要:
    本文针对Fe-H2O体系中重要的单核配合物进行计算分析,通过热力学手册获得各反应物质S0298 K、ΔG0298 K和C0p的数据,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的ΔG0T的数据,分别构建298 K、373 K、473 K、573 K温度下的溶解组分优势区域图和Pourbaix图。结果表明,Fe2+和Fe3+离子均可稳定存在于强酸性溶液中。随着pH的升高,Fe2+依次转化为FeOH+、Fe(OH)20和Fe(OH)3-,而Fe3+依次转化为FeOH2+、Fe(OH)2+、Fe(OH)30和Fe(OH)4-。在高电势区域,Fe2+被氧化成Fe3+并进一步被氧化成FeO42-。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中Fe2+和Fe3+的稳定存在区域向酸性方向偏移而减少。通过控制体系电位和pH条件,可以使铁以FeOOH/Fe2O3的形式沉淀。随着温度升高到373 K及以上,碱性条件下Fe(OH)4-的优势区域出现,造成单质Fe的腐蚀。随着温度的升高,以固相形态存在的Fe、FeOOH/Fe2O3、Fe3O4稳定区域在逐渐减少,液相区域不断扩大,特别是Fe2O3的固相区域减少明显。因此热力学上温度越高,对Fe金属的防腐及溶液中铁的沉淀越不利。
  • 许名湘,李晓恒,田静,郭引刚,卓俭进,孙冰清
    摘要:
    废旧印刷电路板既属于危险废弃物,又是重要的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寻求一种清洁高效的工业化回收处理方法,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实现铜工业“双碳”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焚烧法、热解法以及熔炼法等火法冶金处理技术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影响其工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大规模工业化回收处理提供参考。
  • 班卿,何恩,于海波,招杨,赵思谷
    摘要:
    阳极炉铜直收率指标是铜火法冶炼过程中衡量阳极炉工艺技术控制水平和设备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论文结合实际生产情况,以提高阳极炉铜直收率为目标,提出工序协同控制、优化出铜方式、优化溜槽结构等措施,减少了中间流程物料的产生和铜金属损失,提升阳极炉直收率至95.5%以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 杨要峰
    摘要:
    针对低品位氧化铜钴矿硫酸体系铜、钴浸出过程,考察了矿石粒度、浸出酸量、SO2用量、液固比、浸出时间对Cu、Co及杂质Fe、Mn、Si的浸出影响规律。并进一步对单因素强化浸出措施进行了经济性分析,最终确定了较优的浸出控制条件,磨矿时间5 min、pH值~1.5、SO2量6.37 kg?t-矿-1、液固比3:1(mL/g),浸出时间5小时。在该条件下,Cu、Co的浸出率分别为93.67%和75.90%,Mn的浸出率约为87.00%,Fe和Si的浸出率分别为2.66%和0.24%。
  •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 徐喆,羌志文,吕晋芳,孔令宇,魏民
    摘要:
    采用硫酸为浸出剂,浸出高铬混合型电镀污泥中有价金属铬、镍、铜和锌。常温条件下,当硫酸浓度为4mol/L、固液比为1:10、反应时间为75min,污泥中铬、镍、铜和锌的浸出率分别可达94.2%、96.5%、92.9%和95.3%。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硫酸浸出电镀污泥中铬、铜、锌时受界面传质和固体膜层扩散共同控制,而浸出镍时主要受化学反应控制。
  • 赵静瑞,张朝晖,邢相栋,折 媛,向思羽,郭胜兰
    摘要:
    基于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技术处理钢铁企业高氯循环水实际工艺参数,研究了响应曲面法设计下温度、压力、pH各因素不同水平对RO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程度,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三因素的优化设计分析。研究表明:各因素对膜通量的影响程度为:压力(B)>温度(A)>pH(C);对截留率的影响程度为压力(B)>pH(C)>温度(A);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均为:温度与pH交互项(AC)>压力与pH交互项(BC)>温度与压力交互项(AB)。当温度为26℃,压力为0.7MPa,pH为8时,可得到理论最优的RO分离效果:膜通量为21.716 L/(m2?h)、截留率为96.226%。经实验验证,预测值实际误差较小,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对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对使用后的RO采用 SEM-EDS手段检测发现,膜面产生无机污染,其中大部分为钙盐。
  • 徐佳佳,高文谦
    摘要:
    为巩固酸性水库防渗能力,提升渗漏风险控制水平,近年来一些矿山企业对已具有基础防渗且运行多年但当时无明确防渗规定的酸性水库开展防渗治理工作。针对某酸性水库防渗工程,开展了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重点部位隐蔽工程(水泥粘土灌浆、化学灌浆、HDPE土工膜防渗等)实施、污染物达标排放等环境管理研究,分析了防渗治理工程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施工期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已全部落实到位;隐蔽工程施工与设计文件一致,施工范围完整、材料与设计相符,施工方法规范,灌浆施工质量与防渗效果整体较好;废气等污染物达标排放,未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已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有效、可行。工程实施后,坝脚渗流出水得到有效控制,水泥粘土灌浆+化学灌浆+HDPE土工膜防渗所构建的垂直组合防渗体系运行效果良好。最后,建议加强酸性水库丰水期高水位运行时的坝脚渗流观测,跟踪评估酸性水库防渗治理效果。
  • 设备与自动化
  • 符志祥,李亚琼,李丰辰,张立峰,夏莫逆
    摘要:
    针对工频有芯感应炉在再生黄铜熔铸中存在合金化能力差、感应体散热大和熔沟易被堵塞等问题,进行感应体熔沟间距扩大、感应体保温性能增强和熔沟宽厚比调整等优化改造。应用表明:熔沟间距增加90 mm,熔体进出口温差增加9.1 ℃,熔体出口速度增加0.042 m/s,元素弥散性能提升,元素质点变小,证实了感应炉合金化能力得到提高;熔沟截面宽厚比由1.31调整到1.04,解决了熔沟被高熔点大尺寸金属堵塞故障;感应体保温结构外加10 mm纳米微孔板和32 mm莫来石质隔热砖,钢外壳温度下降179 ℃,电耗减少52 kW?h/t。有助于推进再生黄铜熔铸行业30.60双碳目标进程。
  • 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
  • 艾光华,邱永宏
    摘要:
    目前全球黏土型锂资源尚处开发期,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能为制定黏土锂矿的提取工艺提供矿物学依据和支撑。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MLA矿物自动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等多种手段综合研究了贵州六枝地区黏土型锂矿物的矿物学性质。结果表明:该黏土锂矿Li2O含量为0.56%,主要矿物为锂绿泥石(41.84%)、伊利石(13.52%)、迪凯石(5.63%)、黄铁矿(7.58%)、石英(8.74%)、方解石(16.21%)。矿石中的锂主要赋存在锂绿泥石中,锂绿泥嵌布粒度微细,常呈微细粒鳞片状集合体,常呈胶结物包裹方解石、石英、黄铁矿等矿物中,少数锂绿泥石常呈微细粒鳞片状包裹在方解石和石膏中,可选性差,且多与其他矿物呈紧密连生,矿石中锂绿泥石很难通过物理选矿的方法富集,建议对矿石采用煅烧、浸出等方案提取矿石中的锂元素。
  • 杨丘,黄沙,刘芸晖,李智力,唐远,何东升,池汝安
    摘要:
    硫磷铝锶矿是一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以四川地区某硫磷铝锶原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AMICS)、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偏光显微镜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等测试方法,对该矿的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组成及含量、粒度特征、单体解离情况及连生关系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为磷质岩型矿石,主要组成矿物为胶磷矿,同时含有少量硫磷铝锶石、高岭石、磷铝钙石及黄铁矿;矿石中磷主要以胶磷矿的形式存在,连生关系较简单,主要以与白云母、高岭石等矿物的两相连生为主;其次为硫磷铝锶石,硫磷铝锶石含有硫杂质及部分硫磷铝锶石与磷铝钙石包裹嵌布,复杂连生,是造成该硫磷铝锶矿资源化利用困难的主要原因。
    矿山开采与安全
  • 张悦秋,牛琳,居维伟,刘小胡,肖娥
    摘要:
    为降低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的开采难度,提出基于大数据的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模型,合理预测隐伏矿区的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构建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模型,向模型中输入二维GIS图层与三维实体地质模型,从输入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成矿有利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算法将多类型的成矿有利信息并行处理为统一格式,并按照数据类别依次存放在相应的分布式数据库中,通过非负矩阵分解算法向数据库中的数据增加非负约束条件,实现矿产资源数据分解,利用基于NMF算法的模糊C均值分类器对该数据进行分类,获得最佳矿产资源样本数据,完成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经实验验证:该模型可精准预测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区每个测点的金属量与金属密度,还可按照总金属量划分靶区规模,并能够预测出每个测点下的金属矿产储量以及成矿有利度。
  • 曹恒亮,王光进
    摘要:
    为了研究软弱夹层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渗透性变化对边坡整体降雨渗流特性产生的影响,结合现场实际利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建立概化模型,模拟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边坡的降雨渗流,揭示了不同循环次数下边坡体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初始状态下由于软弱夹层的弱透水性雨水很难侵入软弱夹层以及下部灰岩,软弱夹层及下部灰岩孔隙水压力几乎没有变化;干湿循环后软弱夹层渗透系数的变大导致其不能作为隔水层阻碍雨水的向下入侵,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软弱夹层和下部灰岩受到雨水的浸润,孔隙水压力变大且由于软弱夹层和灰岩的雨水排出能力远小于上部区域,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在边坡体后缘形成的高孔隙水压力区域面积远大于初始状态,雨水入侵对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矿山边坡防护提供参考。
  • 杜立斌
    摘要:
    某复杂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以黄铜矿、方铅矿和铁闪锌矿为主要的铜矿物、铅矿物和锌矿物。为有效回收其中的铜、铅、锌金属及伴生的金、银,开展了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和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铜铅混浮再分离-锌浮选”的工艺流程,可获得铜品位为19.05%、铜回收率为74.99%的铜精矿;铅品位为69.03%、铅回收率为75.03%的铅精矿;锌品位为47.87%、锌回收率为72.94%的锌精矿。以及金、银总回收率分别为75.45%和76.86%的工艺指标。
  • 黄渝芝,何东
    摘要:
    针对都龙矿区选矿厂旋流器脱泥抛尾溢流中锡金属损失高的问题,采用SLon离心选矿机与浮选工艺可有效实现微细粒级锡石的回收,脱泥溢流含锡品位0.134%,通过离心选矿机一粗一精流程选别可获得精矿产率7.36%,含锡品位0.981%,回收率54.28%的技术指标;离心选矿机精矿按照7%的比例与选厂锡石浮选给矿进行混合选别,可获得精矿含锡品位3.57%,回收率74.83%的选别指标。研究成果为选矿厂后续进一步降低旋流器抛尾溢流中锡金属损失提供借鉴参考意义。
  • 解晓晨,郑永兴,黄宇松,王振兴,代哲
    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为云南某选矿厂铜硫分离后的陶瓷过滤机尾矿,为高砷硫铁矿。化学分析表明,矿样中含硫27.32%,有毒元素砷含量高达4.85%。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能谱分析表明,矿样中主要硫化矿物为黄铁矿,其次为磁黄铁矿和毒砂,主要脉石矿物为白云石、石英等,黄铁矿和毒砂基本单体解离。根据高砷硫铁矿性质,采取“先浮后磁”的工艺对高砷硫铁矿进行选别,以大分子有机弱酸盐为主的高效药剂作为毒砂的抑制剂,通过“浮硫抑砷”的浮选流程分离黄铁矿与毒砂,得到的浮选精矿硫品位为48.11%,硫回收率为42.94%,含砷0.35%;然后根据磁黄铁矿具有磁性这一性质将浮选尾矿进入高梯度磁选机进行选别,得到硫品位37.59%,硫回收率25.32%,含砷0.58%的磁选精矿,而磁选尾矿硫品位为15.66%,含砷7.89%,其中砷的回收率高达95.79%,实现了高砷硫铁矿中硫砷元素的高效分离。
  • 韦连军,陈燕清,雷满奇,廖幸锦
    摘要:
    某一铜铅锌矿属于典型的复杂难选的多金属硫化矿,黄铜矿与闪锌矿互相包裹、交代共生,在浮选分离时难以获得合格的铜精矿产品。经试验研究,采用“抑锌—浮选铜铅—铜铅分离—铜铅混合浮选尾矿选锌”工艺,以氧化钙、硫酸锌配合实验室新制的锌抑制剂CZ-002抑制闪锌矿和硫化铁矿物,实验室新合成捕收剂CY-2A浮选铜铅。最终闭路试验获得铜精矿铜品位22.48%,回收率70.11%;铅精矿铅品位57.39%,回收率84.84%;锌精矿锌品位51.93%,回收率88.42%。试验指标较好,实现了铜铅锌多金属的有效分离。
  • 熊宇农,封东霞,童雄,李容娇,罗亨通,张小永
    摘要:
    河南某钼矿尾矿中钼主要以辉钼矿形式赋存,辉钼矿分布在-530+125μm和-38μm的粒级中,脉石矿物主要为钙铁石榴石及石英,该实验采用HydroFloat水力浮选机对粗颗粒钼尾矿进行分选,达到抛尾的目的。HydroFloat水力浮选机采用流化床技术对矿物进行浮选,同时在选别过程中引入上升水流,使粗颗粒能够克服重力随气泡上升从而达到富集的目的。经水力浮选抛尾后,可将原矿中品位为0.033%的钼富集得到品位为0.081%,回收率为92.18%钼粗精矿,抛尾率为66.91%。
  • 黄德镛,吕世玮,高聪,贾子月,杜志锦
    摘要:
    为了突出尾矿空间变异性和离散型的重要性,本研究在尾矿库稳定性评估中特别考虑了这两个因素。传统的评估方法通常忽略了尾矿的空间变异性和离散型,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准确。本研究采用现场勘查和地质材料试验确定了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并利用Geo-studio软件建立了该尾矿库的渗流状态模型。通过Morgenstern-Price法和简化Bishop法计算分析了该尾矿库在不考虑尾矿的沉积规律及空间变异性、考虑尾矿的沉积规律、考虑尾矿的空间变异性三种情况下的不同工况稳定性模型。结果表明,突出尾矿空间变异性和离散型的创新点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尾矿的实际情况,提高评估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尾矿库的安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 周艳飞,姚伟,付强,付洪奇,杨晓锴
    摘要:
    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严厉以及矿山绿色发展的需要,选矿废水的回用是矿山发展的必由之路。选矿废水的回用不可避免地在浮选流程中引入了残余药剂,如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进而影响矿物的浮选,如黄铁矿的浮选。本研究探究了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对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了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PAM显著降低了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不利于黄铁矿的浮选回收。APAM大量吸附在黄铁矿表面,阻碍了后续捕收剂乙基黄原酸钾(KEX)的吸附,进而抑制了黄铁矿的浮选。APAM在黄铁矿表面存在着化学吸附作用,APAM通过分子结构中的酰胺基与黄铁矿表面氧化产物(FeOOH、Fe2(SO4)3)中的Fe3+活性位点作用,进而吸附于黄铁矿表面,抑制矿物的浮选。
  • 冶金与材料
  • 杨四齐,夏先禹,张利华,白希为,姚浩
    摘要:
    本文针对Fe-H2O体系中重要的单核配合物进行计算分析,通过热力学手册获得各反应物质S0298 K、ΔG0298 K和C0p的数据,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的ΔG0T的数据,分别构建298 K、373 K、473 K、573 K温度下的溶解组分优势区域图和Pourbaix图。结果表明,Fe2+和Fe3+离子均可稳定存在于强酸性溶液中。随着pH的升高,Fe2+依次转化为FeOH+、Fe(OH)20和Fe(OH)3-,而Fe3+依次转化为FeOH2+、Fe(OH)2+、Fe(OH)30和Fe(OH)4-。在高电势区域,Fe2+被氧化成Fe3+并进一步被氧化成FeO42-。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中Fe2+和Fe3+的稳定存在区域向酸性方向偏移而减少。通过控制体系电位和pH条件,可以使铁以FeOOH/Fe2O3的形式沉淀。随着温度升高到373 K及以上,碱性条件下Fe(OH)4-的优势区域出现,造成单质Fe的腐蚀。随着温度的升高,以固相形态存在的Fe、FeOOH/Fe2O3、Fe3O4稳定区域在逐渐减少,液相区域不断扩大,特别是Fe2O3的固相区域减少明显。因此热力学上温度越高,对Fe金属的防腐及溶液中铁的沉淀越不利。
  • 许名湘,李晓恒,田静,郭引刚,卓俭进,孙冰清
    摘要:
    废旧印刷电路板既属于危险废弃物,又是重要的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寻求一种清洁高效的工业化回收处理方法,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实现铜工业“双碳”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焚烧法、热解法以及熔炼法等火法冶金处理技术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影响其工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大规模工业化回收处理提供参考。
  • 班卿,何恩,于海波,招杨,赵思谷
    摘要:
    阳极炉铜直收率指标是铜火法冶炼过程中衡量阳极炉工艺技术控制水平和设备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论文结合实际生产情况,以提高阳极炉铜直收率为目标,提出工序协同控制、优化出铜方式、优化溜槽结构等措施,减少了中间流程物料的产生和铜金属损失,提升阳极炉直收率至95.5%以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 杨要峰
    摘要:
    针对低品位氧化铜钴矿硫酸体系铜、钴浸出过程,考察了矿石粒度、浸出酸量、SO2用量、液固比、浸出时间对Cu、Co及杂质Fe、Mn、Si的浸出影响规律。并进一步对单因素强化浸出措施进行了经济性分析,最终确定了较优的浸出控制条件,磨矿时间5 min、pH值~1.5、SO2量6.37 kg?t-矿-1、液固比3:1(mL/g),浸出时间5小时。在该条件下,Cu、Co的浸出率分别为93.67%和75.90%,Mn的浸出率约为87.00%,Fe和Si的浸出率分别为2.66%和0.24%。
  •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 徐喆,羌志文,吕晋芳,孔令宇,魏民
    摘要:
    采用硫酸为浸出剂,浸出高铬混合型电镀污泥中有价金属铬、镍、铜和锌。常温条件下,当硫酸浓度为4mol/L、固液比为1:10、反应时间为75min,污泥中铬、镍、铜和锌的浸出率分别可达94.2%、96.5%、92.9%和95.3%。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硫酸浸出电镀污泥中铬、铜、锌时受界面传质和固体膜层扩散共同控制,而浸出镍时主要受化学反应控制。
  • 赵静瑞,张朝晖,邢相栋,折 媛,向思羽,郭胜兰
    摘要:
    基于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技术处理钢铁企业高氯循环水实际工艺参数,研究了响应曲面法设计下温度、压力、pH各因素不同水平对RO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程度,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三因素的优化设计分析。研究表明:各因素对膜通量的影响程度为:压力(B)>温度(A)>pH(C);对截留率的影响程度为压力(B)>pH(C)>温度(A);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均为:温度与pH交互项(AC)>压力与pH交互项(BC)>温度与压力交互项(AB)。当温度为26℃,压力为0.7MPa,pH为8时,可得到理论最优的RO分离效果:膜通量为21.716 L/(m2?h)、截留率为96.226%。经实验验证,预测值实际误差较小,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对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对使用后的RO采用 SEM-EDS手段检测发现,膜面产生无机污染,其中大部分为钙盐。
  • 徐佳佳,高文谦
    摘要:
    为巩固酸性水库防渗能力,提升渗漏风险控制水平,近年来一些矿山企业对已具有基础防渗且运行多年但当时无明确防渗规定的酸性水库开展防渗治理工作。针对某酸性水库防渗工程,开展了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重点部位隐蔽工程(水泥粘土灌浆、化学灌浆、HDPE土工膜防渗等)实施、污染物达标排放等环境管理研究,分析了防渗治理工程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施工期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已全部落实到位;隐蔽工程施工与设计文件一致,施工范围完整、材料与设计相符,施工方法规范,灌浆施工质量与防渗效果整体较好;废气等污染物达标排放,未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已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有效、可行。工程实施后,坝脚渗流出水得到有效控制,水泥粘土灌浆+化学灌浆+HDPE土工膜防渗所构建的垂直组合防渗体系运行效果良好。最后,建议加强酸性水库丰水期高水位运行时的坝脚渗流观测,跟踪评估酸性水库防渗治理效果。
  • 设备与自动化
  • 符志祥,李亚琼,李丰辰,张立峰,夏莫逆
    摘要:
    针对工频有芯感应炉在再生黄铜熔铸中存在合金化能力差、感应体散热大和熔沟易被堵塞等问题,进行感应体熔沟间距扩大、感应体保温性能增强和熔沟宽厚比调整等优化改造。应用表明:熔沟间距增加90 mm,熔体进出口温差增加9.1 ℃,熔体出口速度增加0.042 m/s,元素弥散性能提升,元素质点变小,证实了感应炉合金化能力得到提高;熔沟截面宽厚比由1.31调整到1.04,解决了熔沟被高熔点大尺寸金属堵塞故障;感应体保温结构外加10 mm纳米微孔板和32 mm莫来石质隔热砖,钢外壳温度下降179 ℃,电耗减少52 kW?h/t。有助于推进再生黄铜熔铸行业30.60双碳目标进程。
  • 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
  • 艾光华,邱永宏
    摘要:
    目前全球黏土型锂资源尚处开发期,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能为制定黏土锂矿的提取工艺提供矿物学依据和支撑。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MLA矿物自动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等多种手段综合研究了贵州六枝地区黏土型锂矿物的矿物学性质。结果表明:该黏土锂矿Li2O含量为0.56%,主要矿物为锂绿泥石(41.84%)、伊利石(13.52%)、迪凯石(5.63%)、黄铁矿(7.58%)、石英(8.74%)、方解石(16.21%)。矿石中的锂主要赋存在锂绿泥石中,锂绿泥嵌布粒度微细,常呈微细粒鳞片状集合体,常呈胶结物包裹方解石、石英、黄铁矿等矿物中,少数锂绿泥石常呈微细粒鳞片状包裹在方解石和石膏中,可选性差,且多与其他矿物呈紧密连生,矿石中锂绿泥石很难通过物理选矿的方法富集,建议对矿石采用煅烧、浸出等方案提取矿石中的锂元素。
  • 杨丘,黄沙,刘芸晖,李智力,唐远,何东升,池汝安
    摘要:
    硫磷铝锶矿是一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以四川地区某硫磷铝锶原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AMICS)、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偏光显微镜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等测试方法,对该矿的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组成及含量、粒度特征、单体解离情况及连生关系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为磷质岩型矿石,主要组成矿物为胶磷矿,同时含有少量硫磷铝锶石、高岭石、磷铝钙石及黄铁矿;矿石中磷主要以胶磷矿的形式存在,连生关系较简单,主要以与白云母、高岭石等矿物的两相连生为主;其次为硫磷铝锶石,硫磷铝锶石含有硫杂质及部分硫磷铝锶石与磷铝钙石包裹嵌布,复杂连生,是造成该硫磷铝锶矿资源化利用困难的主要原因。

为了给您提供更优质的网页浏览体验,请使用 Firefox 、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010-63299751

杂志信息

期刊简介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1

传真:010-63299754

QQ:XXXXXXX

Email:kuangye@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八区23号楼905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冶》编辑部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