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开采与安全
林振春,李磊,李保生,朱强,周汉伯,郝国亮
摘要:
为研究特厚煤层在矸石充填下岩层变形特性,以某矿矸石为充填材料,采用侧限压缩试验研究其在压应力下的变形特征,并采用FLAC3D建立数值模型,将侧限压缩试在压实8MPa的矸石的弹性模量应用至数值模型中,对比分析充填和未充填两种开采模式下的岩层的受力及变形。研究结果表明,矸石充填体变形特征表现为随着载荷的持续增加应变量逐渐增加,且两者呈现对数函数关系,应变量前期变化明显,后期应变量逐渐减下;矸石充填开采后,对比未充填时岩层的位移量明显减小,且应力在岩层中分布更加均匀。试验和模拟结果均表明矸石的压密致使充填体的变形趋于稳定,从而可以承担上部压力。
李弘博,陈俊智,陈明清,王子航,王昊
摘要:
为了保证两断层中间区域采场内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采用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将采空区重叠顶底板简化为固支梁力学结构模型,建立系统总势能方程。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构建采空区重叠顶底板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获得采空区重叠顶底板失稳判据,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特殊断层会加大顶板岩梁受到的拉应力与X方向位移,且在重叠顶底板厚度一定的情况下,顶板受到的拉应力与X方向位移越大,重叠顶底板越容易发生失稳。
曹念
摘要:
边坡的稳定性对露天矿山的安全影响重大,为了快速地对露天煤矿边坡稳定状态进行判断,提出了一种基于鲸鱼算法(WOA)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该方法使用WOA对SVM模型的惩罚系数及核函数参数的取值进行了优化,解决了SVM模型的初始参数值选取困难的缺点。利用WOA优化后的SVM模型对收集到的边坡数据进行预测,并与RF、BP、SVM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WOA优化后的SVM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该模型对确定露天煤矿边坡稳定状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萍,吴维明,邵延海
摘要:
为探明电选预处理铜钼混合精矿对后续铜钼浮选分离的影响。考虑电选设备影响,利用响应曲面法设计三因素三水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精矿产率最优电选设备参数为电压23.12 KV,电选机滚筒转速117.75 r/min,电选机精矿挡板角度4.18 °。并对最优电选条件下的精矿进行粒度、多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XRD)以及浮选试验。粒度分析表明电选后精矿有利于下一阶段辉钼矿浮选,多元素分析以及XRD证实电选对铜钼混合精矿起到了除杂效果,浮选试验结果显示电选后浮选辉钼矿回收率上升以及黄铜矿品位的下降,证明了电选预处理铜钼混合精矿有利于下一段浮选。
范海宝,高丹校,王顺,李勇,张自旭
摘要:
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属于高氧化率难选铜钴矿,使用浮选-磁选联合工艺处理该矿石,其磁选精矿品位低,产率较大,磁选精矿直接浸出经济效益差。为提高该铜钴矿磁选精矿铜钴选冶综合效益,对磁选精矿进行再磨再选处理,采用硫氢化钠作为硫化剂,黄药作为捕收剂,2#油作为起泡剂,进行了磁选精矿再磨再选试验研究,在最佳条件下,可获得产率18.48%、铜品位3.84%、钴品位0.36%、铜回收率56.15%、钴回收率35.20%的精矿,且精矿铜浸出率可达到85.64%,钴的浸出率可达到74.05%,吨铜净酸耗为2.15t/t铜,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王琪淼,谢庭芳,于洋,刘全军,先永骏
摘要:
内蒙古某锌冶炼厂利用锌电解工业回水,浮选分离硫化锌氧压浸出渣中的硫磺和含银矿物。由于工业回水具有高酸、高杂质离子浓度的特点,生产指标较实验室小型浮选试验(自来水调浆)差得多。本文基于对工业回水性质的测定,深入研究了高浓度的硫酸、锌离子和铁离子对浸出渣中硫磺和含银矿物分选回收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浮选工艺优化思路,即在工业回水调浆条件下,对矿浆流体性质进行调控,提高矿浆分散性,并采用适应性较强的丁铵黑药和煤油组合捕收剂代替原有黄药体系。在优化的条件下,获得了硫精矿硫品位79.52%,S回收率91.06%;尾矿银品位446.4 g/t,Ag回收率82.63%。相比生产指标,硫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升了9.40%和22.10%,银的回收率提升了35.88%。研究结果为生产指标的提升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未改变利用工业回水的现状。这对于提高企业经济和环境效益具有实际意义。
荣文杰,贾鹏程,李宝宽,宋涛,周俊武,Yuqing Feng
摘要:
半自磨机(SAG)凭借流程短、易操作和成本低的优势,近年来在一些大型选矿厂的磨矿环节得到了广泛应用。半自磨机磨矿过程由于矿料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广泛的动力学特性和流体特性。 利用工业试验对磨矿过程开展研究成本高且难度大,而模拟方法能够可视化分析矿料运动特点,便于揭示并掌握磨矿过程规律。离散单元法(DEM)、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是目前主要的半自磨机磨矿过程研究方法。本文介绍了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模型耦合过程,对比并总结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重点回顾了不同模拟方法对半自磨机磨矿过程中矿料运动状态和衬板磨损及优化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李 达,刘 建,杨东,余晓光,代龙富,郝佳美,秦晓艳,高虎林
摘要:
国外某高硫低锌尾矿中含锌2.69%,含硫47.08%,脉石矿物主要为滑石并且含有大量黄铁矿,硫含量过高是导致该矿石浮选指标差的主要原因。实验室通过条件试验指出石灰用量不足、硫酸铜用量过大导致现场精矿Zn品位低,并通过调整药剂用量、使用组合捕收剂以及添加黄铁矿辅助抑制剂Kg-1显著提高了精矿Zn品位。在最佳药剂制度下,采用一粗三精一扫,中矿按顺序返回的闭路流程,其中扫选不添加石灰,其他药剂减半,三次精选均添加石灰500 g/t调节矿浆pH,最终试验获得的闭路锌精矿产品中Zn品位为42.86%、Zn回收率为71.93%,达到选厂要求浮选指标,实现了对该高硫低锌尾矿锌的高效回收利用。通过闭路试验探究有无Kg-1的添加对闭路锌精矿Zn品位的影响,试验结果指出Kg-1的引入能有效阻碍浮选过程中黄铁矿的上浮,显著提高锌精矿Zn品位,相对于未加Kg-1的闭路试验结果锌精矿Zn品位提升13.76%,说明Kg-1是一种有效的黄铁矿抑制剂。Kg-1抑制黄铁矿作用机理为通过与被硫酸铜活化的黄铁矿表面的Cu2+和Fe2+形成不溶性络合物,阻碍捕收剂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
李超,罗溪梅,韦达勇,杨文,宋振国,王云帆
摘要:
云南某铜冶炼渣含铜量0.82%,铜渣中的铜组分主要是以次生硫化铜和原生硫化铜的形式存在,氧化铜含量较少。为了综合回收该二次资源中的铜,解决该选矿厂尾矿品位偏高的问题,进行了大量条件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物相的铜之间存在可浮性和浮选速度差异,因此采用一段快速浮选将部分易浮铜矿作为合格精矿选出,再对快速浮选的尾矿进行活化捕收,不仅简化了浮选流程,且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一段磨矿细度-45μm占90%,组合捕收剂乙基黄药40g/t+Z-200 40g/t,活化剂硫化钠200g/t,分散剂水玻璃400g/t的条件下,浮选指标最优。全流程闭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两段粗选两段精选两段扫选的浮选工艺流程,可得到铜品位22.64%,回收率77.03%的合格铜精矿,尾矿品位最终降为0.182%。
冶金与材料
袁坤,刘志明,陈思明
摘要:
Si基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充放电容量而备受瞩目。其中,SiO是Si基材料中最具商业应用意义的材料。目前SiO生产企业采用的坩埚和加热元件均采用高纯石墨材质,存在着腐蚀问题。对高真空下常规坩埚材质(石墨、刚玉、碳化硅、氮化硼、氮化铝和氮化硅)和常规加热元件材质(石墨棒、硅碳棒和硅钼棒)在SiO生产过程平衡产物分布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碳化硅仅在温度超过1 080 ℃时发生较少量的腐蚀,而氮化硼在温度高于1 170 ℃时不被腐蚀,在温度低于1 170 ℃时会被腐蚀生成Si2N2O和B,其物相不与反应物料进一步反应。综合考虑其成本,SiO生产的反应容器材质宜选用SiC。对于加热元件材质的选择,硅碳棒和氧化气氛预处理后的硅钼棒均具有较少的腐蚀倾向,但从加热温度考虑,SiO生产的加热元件材质宜选用预处理后的硅钼棒。
阎新志,杨国强,武海军,朱晓磊
摘要:
采用CFD模拟技术研究了铜渣颗粒流余热回收颗粒塔工艺内冷却段气固传热性能和料层阻力特性,分析了颗粒塔内气固温度、压力、换热区间以及换热时间等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却空气进入颗粒塔穿过球形铜渣时发生快速强制对流换热过程中,颗粒塔内压降梯度变化大于温度梯度变化;气速越大,换热区高度越小,10 m/s气速对应换热区高度仅为0.85 m,4 m/s气速对应换热区高度为1.4 m;换热运行时间随气速增大而减小,10 m/s气速对应换热运行时间最短仅为30 s,4 m/s气速对应换热运行时间最长为135 s;增大气速有利于强化颗粒塔内气固的换热效果,提高换热量,10 m/s气速对应的换热量最大为70000000 W。
刘强,伍赠玲,高世康,王弘,韩良,林国钦
摘要:
针对某黄金生产企业产生的氰化贫液,采用络合沉淀法对其中的氰化物、硫氰酸盐、金、银、铜进行回收,然后进一步调碱净化处理,考察了硫酸铜和亚硫酸钠投加量、初始pH值对氰化物和铜离子的去除效果影响,并采用BBD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法建立了贫液中两者含量的响应面方程。通过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知在硫酸铜和亚硫酸钠投加量分别为3.01 g/L和2 g/L的条件下,处理后贫液中氰化物和铜离子浓度同时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38 mg/L和61.94 mg/L。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响应面法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处理后的贫液进一步过滤、调碱除铜,达到回用于生产流程的条件要求。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童震松,赵志龙,牛元吉,王湘宇
摘要:
利用NaOH溶液进行了吸收捕集模拟烟气中CO2的实验,重点考察了NaOH溶液浓度、烟气中CO2浓度、NaOH溶液温度、烟气流量等对CO2脱除效率的影响规律,并考察了烟气中SO2的存在对CO2吸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鼓泡反应装置利用NaOH溶液吸收模拟烟气中的CO2,CO2脱除效率随着NaOH溶液浓度、烟气流量和鼓泡气管插入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着CO2浓度、NaOH溶液温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CO2脱除效率可高可达97%。
边归国
摘要:
200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多起尾矿库事故次生河流污染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有效应对尾矿库事故对河流的污染,保障供水安全,通过对国内40起事故的综合分析,主要成因为违规建设运行、暴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排洪和溢流等管道破裂,并具有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污染因子多、应急处置难等特征。研究表明,构筑多级拦截坝和合理利用各种环境应急空间是次生河流污染事件最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对于拦截的污水,应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分别采取混凝沉淀、吸附、氧化还原等方法减低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最终恢复河流正常状态。
刘子齐,祝怡斌,陈谦,陈玉福
摘要:
本研究以我国云南省温庄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静态浸泡和动态淋溶条件下复合选矿药剂和重金属释放关系,探讨了尾矿残留选矿药剂对尾矿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因素,揭示了重金属释放与残留选矿药剂释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一选矿药剂,复合选矿药剂更能促进铅锌尾矿中重金属持续释放。本研究为铅锌尾矿库复合污染防治提供防治建议,为铅锌尾矿库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设备与自动化
罗伟
摘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需要对煤矿内所有的耗能设备实施动态监控。对煤矿生产能耗的有效分析,是提出节能优化措施的重要依据。为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煤矿能耗管理,研究基于免疫多Agent技术的煤矿综合能耗BS动态监控方法。融合自动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在分站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煤矿内产生能源消耗的设备类型,并各自对应有可编程控制器。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法构建线性方程,在多个未知节点中确定各组设备的监测节点位置。以多种通信协议部署B/S监测架构,在三层网络结构的布置下,从计量终端获取煤矿能耗设备运行数据。基于免疫多Agent技术构建学习模型,分析并推理接收到的数据信息,实现监控煤矿综合能耗的动态监测,完成方法设计。结果表明:以不同的能耗设备为测试对象,本文方法可以准确地获取全部运行信息,有效地实现能耗设备的动态监测,为其后期运行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应用价值。
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
王靖,崔毅琦,张洋,张宇,宋强,黄丹,闫增达,童雄,韩彬
摘要:
以云南文山多金属含锡硫化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XRD、XRF、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MLA分析等检测手段对该矿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并提出选别方案。结果表明,回收价值最高的元素为锡,主要以锡石的形式存在;硫化矿包括磁黄铁矿、毒砂、闪锌矿和黄铁矿等,其中磁黄铁矿为含硫主要矿物;脉石矿物主要是绿泥石、石英和黑云母等;同时含有磁铁矿。选矿试验采用“磁选除铁-37 μm分级-粗粒重选-细粒浮选”联合工艺流程,获得S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1.60 %和81.42 %的细硫精矿,S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6.19 %和87.71 %的次硫精矿,脱硫效果较好,为锡石综合回收奠定基础。
矿冶综述
王海军
摘要:
地下选矿厂磨矿硐室(半自磨机硐室)需要承受磨矿设备筒体内矿石、介质和筒体交互冲击产生的机械振动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针对与半自磨机类似的球磨机、磨煤机等设备,从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改进设备作业效率、监控设备运行性能及保持设备基础稳定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磨机(半自磨)机械振动信号采集、分析识别方法、仿真反演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谢胜杰,金海龙
摘要:
为了探讨格构式柱间支撑在排架结构体系中的作用。以南非某冶炼厂房支撑改造加固为背景,选用MIDAS/Gen软件,针对柱间支撑布置,建立两个排架结构体系中的格构式柱间支撑模型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模型中,排架结构体系在吊车+制动荷载作用下的排架柱内力、位移以及排架柱底反力差异显著。通过对格构式柱间支撑截面进行理论分析,支撑建模方法不同,其平面外的刚度在排架结构单元横向刚度集成中的贡献不同,由此导致排架柱受力性能的差异。在排架结构体系工业厂房的设计、改造、加固过程中,尤其在矿山冶金厂房中,吊车工作级别高、吨位大、或者地震设防烈度高、风荷载大的情况下,排架结构单元所受到的水平作用大,变形指标控制成为设计的主控项目。格构式柱间支撑的有限元设计,采用了真实柱间支撑杆件模型,排架结构体系厂房的变形指标、受力性能明显改善,是一种高效、精确、实用的设计方法。
矿山开采与安全
林振春,李磊,李保生,朱强,周汉伯,郝国亮
摘要:
为研究特厚煤层在矸石充填下岩层变形特性,以某矿矸石为充填材料,采用侧限压缩试验研究其在压应力下的变形特征,并采用FLAC3D建立数值模型,将侧限压缩试在压实8MPa的矸石的弹性模量应用至数值模型中,对比分析充填和未充填两种开采模式下的岩层的受力及变形。研究结果表明,矸石充填体变形特征表现为随着载荷的持续增加应变量逐渐增加,且两者呈现对数函数关系,应变量前期变化明显,后期应变量逐渐减下;矸石充填开采后,对比未充填时岩层的位移量明显减小,且应力在岩层中分布更加均匀。试验和模拟结果均表明矸石的压密致使充填体的变形趋于稳定,从而可以承担上部压力。
李弘博,陈俊智,陈明清,王子航,王昊
摘要:
为了保证两断层中间区域采场内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采用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将采空区重叠顶底板简化为固支梁力学结构模型,建立系统总势能方程。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构建采空区重叠顶底板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获得采空区重叠顶底板失稳判据,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特殊断层会加大顶板岩梁受到的拉应力与X方向位移,且在重叠顶底板厚度一定的情况下,顶板受到的拉应力与X方向位移越大,重叠顶底板越容易发生失稳。
曹念
摘要:
边坡的稳定性对露天矿山的安全影响重大,为了快速地对露天煤矿边坡稳定状态进行判断,提出了一种基于鲸鱼算法(WOA)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该方法使用WOA对SVM模型的惩罚系数及核函数参数的取值进行了优化,解决了SVM模型的初始参数值选取困难的缺点。利用WOA优化后的SVM模型对收集到的边坡数据进行预测,并与RF、BP、SVM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WOA优化后的SVM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该模型对确定露天煤矿边坡稳定状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萍,吴维明,邵延海
摘要:
为探明电选预处理铜钼混合精矿对后续铜钼浮选分离的影响。考虑电选设备影响,利用响应曲面法设计三因素三水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精矿产率最优电选设备参数为电压23.12 KV,电选机滚筒转速117.75 r/min,电选机精矿挡板角度4.18 °。并对最优电选条件下的精矿进行粒度、多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XRD)以及浮选试验。粒度分析表明电选后精矿有利于下一阶段辉钼矿浮选,多元素分析以及XRD证实电选对铜钼混合精矿起到了除杂效果,浮选试验结果显示电选后浮选辉钼矿回收率上升以及黄铜矿品位的下降,证明了电选预处理铜钼混合精矿有利于下一段浮选。
范海宝,高丹校,王顺,李勇,张自旭
摘要:
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属于高氧化率难选铜钴矿,使用浮选-磁选联合工艺处理该矿石,其磁选精矿品位低,产率较大,磁选精矿直接浸出经济效益差。为提高该铜钴矿磁选精矿铜钴选冶综合效益,对磁选精矿进行再磨再选处理,采用硫氢化钠作为硫化剂,黄药作为捕收剂,2#油作为起泡剂,进行了磁选精矿再磨再选试验研究,在最佳条件下,可获得产率18.48%、铜品位3.84%、钴品位0.36%、铜回收率56.15%、钴回收率35.20%的精矿,且精矿铜浸出率可达到85.64%,钴的浸出率可达到74.05%,吨铜净酸耗为2.15t/t铜,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王琪淼,谢庭芳,于洋,刘全军,先永骏
摘要:
内蒙古某锌冶炼厂利用锌电解工业回水,浮选分离硫化锌氧压浸出渣中的硫磺和含银矿物。由于工业回水具有高酸、高杂质离子浓度的特点,生产指标较实验室小型浮选试验(自来水调浆)差得多。本文基于对工业回水性质的测定,深入研究了高浓度的硫酸、锌离子和铁离子对浸出渣中硫磺和含银矿物分选回收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浮选工艺优化思路,即在工业回水调浆条件下,对矿浆流体性质进行调控,提高矿浆分散性,并采用适应性较强的丁铵黑药和煤油组合捕收剂代替原有黄药体系。在优化的条件下,获得了硫精矿硫品位79.52%,S回收率91.06%;尾矿银品位446.4 g/t,Ag回收率82.63%。相比生产指标,硫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升了9.40%和22.10%,银的回收率提升了35.88%。研究结果为生产指标的提升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未改变利用工业回水的现状。这对于提高企业经济和环境效益具有实际意义。
荣文杰,贾鹏程,李宝宽,宋涛,周俊武,Yuqing Feng
摘要:
半自磨机(SAG)凭借流程短、易操作和成本低的优势,近年来在一些大型选矿厂的磨矿环节得到了广泛应用。半自磨机磨矿过程由于矿料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广泛的动力学特性和流体特性。 利用工业试验对磨矿过程开展研究成本高且难度大,而模拟方法能够可视化分析矿料运动特点,便于揭示并掌握磨矿过程规律。离散单元法(DEM)、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是目前主要的半自磨机磨矿过程研究方法。本文介绍了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模型耦合过程,对比并总结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重点回顾了不同模拟方法对半自磨机磨矿过程中矿料运动状态和衬板磨损及优化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李 达,刘 建,杨东,余晓光,代龙富,郝佳美,秦晓艳,高虎林
摘要:
国外某高硫低锌尾矿中含锌2.69%,含硫47.08%,脉石矿物主要为滑石并且含有大量黄铁矿,硫含量过高是导致该矿石浮选指标差的主要原因。实验室通过条件试验指出石灰用量不足、硫酸铜用量过大导致现场精矿Zn品位低,并通过调整药剂用量、使用组合捕收剂以及添加黄铁矿辅助抑制剂Kg-1显著提高了精矿Zn品位。在最佳药剂制度下,采用一粗三精一扫,中矿按顺序返回的闭路流程,其中扫选不添加石灰,其他药剂减半,三次精选均添加石灰500 g/t调节矿浆pH,最终试验获得的闭路锌精矿产品中Zn品位为42.86%、Zn回收率为71.93%,达到选厂要求浮选指标,实现了对该高硫低锌尾矿锌的高效回收利用。通过闭路试验探究有无Kg-1的添加对闭路锌精矿Zn品位的影响,试验结果指出Kg-1的引入能有效阻碍浮选过程中黄铁矿的上浮,显著提高锌精矿Zn品位,相对于未加Kg-1的闭路试验结果锌精矿Zn品位提升13.76%,说明Kg-1是一种有效的黄铁矿抑制剂。Kg-1抑制黄铁矿作用机理为通过与被硫酸铜活化的黄铁矿表面的Cu2+和Fe2+形成不溶性络合物,阻碍捕收剂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
李超,罗溪梅,韦达勇,杨文,宋振国,王云帆
摘要:
云南某铜冶炼渣含铜量0.82%,铜渣中的铜组分主要是以次生硫化铜和原生硫化铜的形式存在,氧化铜含量较少。为了综合回收该二次资源中的铜,解决该选矿厂尾矿品位偏高的问题,进行了大量条件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物相的铜之间存在可浮性和浮选速度差异,因此采用一段快速浮选将部分易浮铜矿作为合格精矿选出,再对快速浮选的尾矿进行活化捕收,不仅简化了浮选流程,且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一段磨矿细度-45μm占90%,组合捕收剂乙基黄药40g/t+Z-200 40g/t,活化剂硫化钠200g/t,分散剂水玻璃400g/t的条件下,浮选指标最优。全流程闭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两段粗选两段精选两段扫选的浮选工艺流程,可得到铜品位22.64%,回收率77.03%的合格铜精矿,尾矿品位最终降为0.182%。
冶金与材料
袁坤,刘志明,陈思明
摘要:
Si基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充放电容量而备受瞩目。其中,SiO是Si基材料中最具商业应用意义的材料。目前SiO生产企业采用的坩埚和加热元件均采用高纯石墨材质,存在着腐蚀问题。对高真空下常规坩埚材质(石墨、刚玉、碳化硅、氮化硼、氮化铝和氮化硅)和常规加热元件材质(石墨棒、硅碳棒和硅钼棒)在SiO生产过程平衡产物分布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碳化硅仅在温度超过1 080 ℃时发生较少量的腐蚀,而氮化硼在温度高于1 170 ℃时不被腐蚀,在温度低于1 170 ℃时会被腐蚀生成Si2N2O和B,其物相不与反应物料进一步反应。综合考虑其成本,SiO生产的反应容器材质宜选用SiC。对于加热元件材质的选择,硅碳棒和氧化气氛预处理后的硅钼棒均具有较少的腐蚀倾向,但从加热温度考虑,SiO生产的加热元件材质宜选用预处理后的硅钼棒。
阎新志,杨国强,武海军,朱晓磊
摘要:
采用CFD模拟技术研究了铜渣颗粒流余热回收颗粒塔工艺内冷却段气固传热性能和料层阻力特性,分析了颗粒塔内气固温度、压力、换热区间以及换热时间等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却空气进入颗粒塔穿过球形铜渣时发生快速强制对流换热过程中,颗粒塔内压降梯度变化大于温度梯度变化;气速越大,换热区高度越小,10 m/s气速对应换热区高度仅为0.85 m,4 m/s气速对应换热区高度为1.4 m;换热运行时间随气速增大而减小,10 m/s气速对应换热运行时间最短仅为30 s,4 m/s气速对应换热运行时间最长为135 s;增大气速有利于强化颗粒塔内气固的换热效果,提高换热量,10 m/s气速对应的换热量最大为70000000 W。
刘强,伍赠玲,高世康,王弘,韩良,林国钦
摘要:
针对某黄金生产企业产生的氰化贫液,采用络合沉淀法对其中的氰化物、硫氰酸盐、金、银、铜进行回收,然后进一步调碱净化处理,考察了硫酸铜和亚硫酸钠投加量、初始pH值对氰化物和铜离子的去除效果影响,并采用BBD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法建立了贫液中两者含量的响应面方程。通过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知在硫酸铜和亚硫酸钠投加量分别为3.01 g/L和2 g/L的条件下,处理后贫液中氰化物和铜离子浓度同时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38 mg/L和61.94 mg/L。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响应面法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处理后的贫液进一步过滤、调碱除铜,达到回用于生产流程的条件要求。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童震松,赵志龙,牛元吉,王湘宇
摘要:
利用NaOH溶液进行了吸收捕集模拟烟气中CO2的实验,重点考察了NaOH溶液浓度、烟气中CO2浓度、NaOH溶液温度、烟气流量等对CO2脱除效率的影响规律,并考察了烟气中SO2的存在对CO2吸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鼓泡反应装置利用NaOH溶液吸收模拟烟气中的CO2,CO2脱除效率随着NaOH溶液浓度、烟气流量和鼓泡气管插入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着CO2浓度、NaOH溶液温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CO2脱除效率可高可达97%。
边归国
摘要:
200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多起尾矿库事故次生河流污染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有效应对尾矿库事故对河流的污染,保障供水安全,通过对国内40起事故的综合分析,主要成因为违规建设运行、暴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排洪和溢流等管道破裂,并具有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污染因子多、应急处置难等特征。研究表明,构筑多级拦截坝和合理利用各种环境应急空间是次生河流污染事件最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对于拦截的污水,应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分别采取混凝沉淀、吸附、氧化还原等方法减低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最终恢复河流正常状态。
刘子齐,祝怡斌,陈谦,陈玉福
摘要:
本研究以我国云南省温庄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静态浸泡和动态淋溶条件下复合选矿药剂和重金属释放关系,探讨了尾矿残留选矿药剂对尾矿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因素,揭示了重金属释放与残留选矿药剂释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一选矿药剂,复合选矿药剂更能促进铅锌尾矿中重金属持续释放。本研究为铅锌尾矿库复合污染防治提供防治建议,为铅锌尾矿库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设备与自动化
罗伟
摘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需要对煤矿内所有的耗能设备实施动态监控。对煤矿生产能耗的有效分析,是提出节能优化措施的重要依据。为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煤矿能耗管理,研究基于免疫多Agent技术的煤矿综合能耗BS动态监控方法。融合自动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在分站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煤矿内产生能源消耗的设备类型,并各自对应有可编程控制器。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法构建线性方程,在多个未知节点中确定各组设备的监测节点位置。以多种通信协议部署B/S监测架构,在三层网络结构的布置下,从计量终端获取煤矿能耗设备运行数据。基于免疫多Agent技术构建学习模型,分析并推理接收到的数据信息,实现监控煤矿综合能耗的动态监测,完成方法设计。结果表明:以不同的能耗设备为测试对象,本文方法可以准确地获取全部运行信息,有效地实现能耗设备的动态监测,为其后期运行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应用价值。
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
王靖,崔毅琦,张洋,张宇,宋强,黄丹,闫增达,童雄,韩彬
摘要:
以云南文山多金属含锡硫化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XRD、XRF、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MLA分析等检测手段对该矿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并提出选别方案。结果表明,回收价值最高的元素为锡,主要以锡石的形式存在;硫化矿包括磁黄铁矿、毒砂、闪锌矿和黄铁矿等,其中磁黄铁矿为含硫主要矿物;脉石矿物主要是绿泥石、石英和黑云母等;同时含有磁铁矿。选矿试验采用“磁选除铁-37 μm分级-粗粒重选-细粒浮选”联合工艺流程,获得S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1.60 %和81.42 %的细硫精矿,S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6.19 %和87.71 %的次硫精矿,脱硫效果较好,为锡石综合回收奠定基础。
矿冶综述
王海军
摘要:
地下选矿厂磨矿硐室(半自磨机硐室)需要承受磨矿设备筒体内矿石、介质和筒体交互冲击产生的机械振动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针对与半自磨机类似的球磨机、磨煤机等设备,从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改进设备作业效率、监控设备运行性能及保持设备基础稳定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磨机(半自磨)机械振动信号采集、分析识别方法、仿真反演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谢胜杰,金海龙
摘要:
为了探讨格构式柱间支撑在排架结构体系中的作用。以南非某冶炼厂房支撑改造加固为背景,选用MIDAS/Gen软件,针对柱间支撑布置,建立两个排架结构体系中的格构式柱间支撑模型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模型中,排架结构体系在吊车+制动荷载作用下的排架柱内力、位移以及排架柱底反力差异显著。通过对格构式柱间支撑截面进行理论分析,支撑建模方法不同,其平面外的刚度在排架结构单元横向刚度集成中的贡献不同,由此导致排架柱受力性能的差异。在排架结构体系工业厂房的设计、改造、加固过程中,尤其在矿山冶金厂房中,吊车工作级别高、吨位大、或者地震设防烈度高、风荷载大的情况下,排架结构单元所受到的水平作用大,变形指标控制成为设计的主控项目。格构式柱间支撑的有限元设计,采用了真实柱间支撑杆件模型,排架结构体系厂房的变形指标、受力性能明显改善,是一种高效、精确、实用的设计方法。
矿山开采与安全
林振春,李磊,李保生,朱强,周汉伯,郝国亮
摘要:
为研究特厚煤层在矸石充填下岩层变形特性,以某矿矸石为充填材料,采用侧限压缩试验研究其在压应力下的变形特征,并采用FLAC3D建立数值模型,将侧限压缩试在压实8MPa的矸石的弹性模量应用至数值模型中,对比分析充填和未充填两种开采模式下的岩层的受力及变形。研究结果表明,矸石充填体变形特征表现为随着载荷的持续增加应变量逐渐增加,且两者呈现对数函数关系,应变量前期变化明显,后期应变量逐渐减下;矸石充填开采后,对比未充填时岩层的位移量明显减小,且应力在岩层中分布更加均匀。试验和模拟结果均表明矸石的压密致使充填体的变形趋于稳定,从而可以承担上部压力。
李弘博,陈俊智,陈明清,王子航,王昊
摘要:
为了保证两断层中间区域采场内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采用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将采空区重叠顶底板简化为固支梁力学结构模型,建立系统总势能方程。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构建采空区重叠顶底板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获得采空区重叠顶底板失稳判据,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特殊断层会加大顶板岩梁受到的拉应力与X方向位移,且在重叠顶底板厚度一定的情况下,顶板受到的拉应力与X方向位移越大,重叠顶底板越容易发生失稳。
曹念
摘要:
边坡的稳定性对露天矿山的安全影响重大,为了快速地对露天煤矿边坡稳定状态进行判断,提出了一种基于鲸鱼算法(WOA)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该方法使用WOA对SVM模型的惩罚系数及核函数参数的取值进行了优化,解决了SVM模型的初始参数值选取困难的缺点。利用WOA优化后的SVM模型对收集到的边坡数据进行预测,并与RF、BP、SVM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WOA优化后的SVM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该模型对确定露天煤矿边坡稳定状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萍,吴维明,邵延海
摘要:
为探明电选预处理铜钼混合精矿对后续铜钼浮选分离的影响。考虑电选设备影响,利用响应曲面法设计三因素三水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精矿产率最优电选设备参数为电压23.12 KV,电选机滚筒转速117.75 r/min,电选机精矿挡板角度4.18 °。并对最优电选条件下的精矿进行粒度、多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XRD)以及浮选试验。粒度分析表明电选后精矿有利于下一阶段辉钼矿浮选,多元素分析以及XRD证实电选对铜钼混合精矿起到了除杂效果,浮选试验结果显示电选后浮选辉钼矿回收率上升以及黄铜矿品位的下降,证明了电选预处理铜钼混合精矿有利于下一段浮选。
范海宝,高丹校,王顺,李勇,张自旭
摘要:
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属于高氧化率难选铜钴矿,使用浮选-磁选联合工艺处理该矿石,其磁选精矿品位低,产率较大,磁选精矿直接浸出经济效益差。为提高该铜钴矿磁选精矿铜钴选冶综合效益,对磁选精矿进行再磨再选处理,采用硫氢化钠作为硫化剂,黄药作为捕收剂,2#油作为起泡剂,进行了磁选精矿再磨再选试验研究,在最佳条件下,可获得产率18.48%、铜品位3.84%、钴品位0.36%、铜回收率56.15%、钴回收率35.20%的精矿,且精矿铜浸出率可达到85.64%,钴的浸出率可达到74.05%,吨铜净酸耗为2.15t/t铜,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王琪淼,谢庭芳,于洋,刘全军,先永骏
摘要:
内蒙古某锌冶炼厂利用锌电解工业回水,浮选分离硫化锌氧压浸出渣中的硫磺和含银矿物。由于工业回水具有高酸、高杂质离子浓度的特点,生产指标较实验室小型浮选试验(自来水调浆)差得多。本文基于对工业回水性质的测定,深入研究了高浓度的硫酸、锌离子和铁离子对浸出渣中硫磺和含银矿物分选回收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浮选工艺优化思路,即在工业回水调浆条件下,对矿浆流体性质进行调控,提高矿浆分散性,并采用适应性较强的丁铵黑药和煤油组合捕收剂代替原有黄药体系。在优化的条件下,获得了硫精矿硫品位79.52%,S回收率91.06%;尾矿银品位446.4 g/t,Ag回收率82.63%。相比生产指标,硫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升了9.40%和22.10%,银的回收率提升了35.88%。研究结果为生产指标的提升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未改变利用工业回水的现状。这对于提高企业经济和环境效益具有实际意义。
荣文杰,贾鹏程,李宝宽,宋涛,周俊武,Yuqing Feng
摘要:
半自磨机(SAG)凭借流程短、易操作和成本低的优势,近年来在一些大型选矿厂的磨矿环节得到了广泛应用。半自磨机磨矿过程由于矿料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广泛的动力学特性和流体特性。 利用工业试验对磨矿过程开展研究成本高且难度大,而模拟方法能够可视化分析矿料运动特点,便于揭示并掌握磨矿过程规律。离散单元法(DEM)、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是目前主要的半自磨机磨矿过程研究方法。本文介绍了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模型耦合过程,对比并总结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重点回顾了不同模拟方法对半自磨机磨矿过程中矿料运动状态和衬板磨损及优化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李 达,刘 建,杨东,余晓光,代龙富,郝佳美,秦晓艳,高虎林
摘要:
国外某高硫低锌尾矿中含锌2.69%,含硫47.08%,脉石矿物主要为滑石并且含有大量黄铁矿,硫含量过高是导致该矿石浮选指标差的主要原因。实验室通过条件试验指出石灰用量不足、硫酸铜用量过大导致现场精矿Zn品位低,并通过调整药剂用量、使用组合捕收剂以及添加黄铁矿辅助抑制剂Kg-1显著提高了精矿Zn品位。在最佳药剂制度下,采用一粗三精一扫,中矿按顺序返回的闭路流程,其中扫选不添加石灰,其他药剂减半,三次精选均添加石灰500 g/t调节矿浆pH,最终试验获得的闭路锌精矿产品中Zn品位为42.86%、Zn回收率为71.93%,达到选厂要求浮选指标,实现了对该高硫低锌尾矿锌的高效回收利用。通过闭路试验探究有无Kg-1的添加对闭路锌精矿Zn品位的影响,试验结果指出Kg-1的引入能有效阻碍浮选过程中黄铁矿的上浮,显著提高锌精矿Zn品位,相对于未加Kg-1的闭路试验结果锌精矿Zn品位提升13.76%,说明Kg-1是一种有效的黄铁矿抑制剂。Kg-1抑制黄铁矿作用机理为通过与被硫酸铜活化的黄铁矿表面的Cu2+和Fe2+形成不溶性络合物,阻碍捕收剂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
李超,罗溪梅,韦达勇,杨文,宋振国,王云帆
摘要:
云南某铜冶炼渣含铜量0.82%,铜渣中的铜组分主要是以次生硫化铜和原生硫化铜的形式存在,氧化铜含量较少。为了综合回收该二次资源中的铜,解决该选矿厂尾矿品位偏高的问题,进行了大量条件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物相的铜之间存在可浮性和浮选速度差异,因此采用一段快速浮选将部分易浮铜矿作为合格精矿选出,再对快速浮选的尾矿进行活化捕收,不仅简化了浮选流程,且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一段磨矿细度-45μm占90%,组合捕收剂乙基黄药40g/t+Z-200 40g/t,活化剂硫化钠200g/t,分散剂水玻璃400g/t的条件下,浮选指标最优。全流程闭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两段粗选两段精选两段扫选的浮选工艺流程,可得到铜品位22.64%,回收率77.03%的合格铜精矿,尾矿品位最终降为0.182%。
冶金与材料
袁坤,刘志明,陈思明
摘要:
Si基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充放电容量而备受瞩目。其中,SiO是Si基材料中最具商业应用意义的材料。目前SiO生产企业采用的坩埚和加热元件均采用高纯石墨材质,存在着腐蚀问题。对高真空下常规坩埚材质(石墨、刚玉、碳化硅、氮化硼、氮化铝和氮化硅)和常规加热元件材质(石墨棒、硅碳棒和硅钼棒)在SiO生产过程平衡产物分布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碳化硅仅在温度超过1 080 ℃时发生较少量的腐蚀,而氮化硼在温度高于1 170 ℃时不被腐蚀,在温度低于1 170 ℃时会被腐蚀生成Si2N2O和B,其物相不与反应物料进一步反应。综合考虑其成本,SiO生产的反应容器材质宜选用SiC。对于加热元件材质的选择,硅碳棒和氧化气氛预处理后的硅钼棒均具有较少的腐蚀倾向,但从加热温度考虑,SiO生产的加热元件材质宜选用预处理后的硅钼棒。
阎新志,杨国强,武海军,朱晓磊
摘要:
采用CFD模拟技术研究了铜渣颗粒流余热回收颗粒塔工艺内冷却段气固传热性能和料层阻力特性,分析了颗粒塔内气固温度、压力、换热区间以及换热时间等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却空气进入颗粒塔穿过球形铜渣时发生快速强制对流换热过程中,颗粒塔内压降梯度变化大于温度梯度变化;气速越大,换热区高度越小,10 m/s气速对应换热区高度仅为0.85 m,4 m/s气速对应换热区高度为1.4 m;换热运行时间随气速增大而减小,10 m/s气速对应换热运行时间最短仅为30 s,4 m/s气速对应换热运行时间最长为135 s;增大气速有利于强化颗粒塔内气固的换热效果,提高换热量,10 m/s气速对应的换热量最大为70000000 W。
刘强,伍赠玲,高世康,王弘,韩良,林国钦
摘要:
针对某黄金生产企业产生的氰化贫液,采用络合沉淀法对其中的氰化物、硫氰酸盐、金、银、铜进行回收,然后进一步调碱净化处理,考察了硫酸铜和亚硫酸钠投加量、初始pH值对氰化物和铜离子的去除效果影响,并采用BBD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法建立了贫液中两者含量的响应面方程。通过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知在硫酸铜和亚硫酸钠投加量分别为3.01 g/L和2 g/L的条件下,处理后贫液中氰化物和铜离子浓度同时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38 mg/L和61.94 mg/L。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响应面法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处理后的贫液进一步过滤、调碱除铜,达到回用于生产流程的条件要求。
资源利用与材料制备
童震松,赵志龙,牛元吉,王湘宇
摘要:
利用NaOH溶液进行了吸收捕集模拟烟气中CO2的实验,重点考察了NaOH溶液浓度、烟气中CO2浓度、NaOH溶液温度、烟气流量等对CO2脱除效率的影响规律,并考察了烟气中SO2的存在对CO2吸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鼓泡反应装置利用NaOH溶液吸收模拟烟气中的CO2,CO2脱除效率随着NaOH溶液浓度、烟气流量和鼓泡气管插入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着CO2浓度、NaOH溶液温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CO2脱除效率可高可达97%。
边归国
摘要:
200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多起尾矿库事故次生河流污染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有效应对尾矿库事故对河流的污染,保障供水安全,通过对国内40起事故的综合分析,主要成因为违规建设运行、暴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排洪和溢流等管道破裂,并具有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污染因子多、应急处置难等特征。研究表明,构筑多级拦截坝和合理利用各种环境应急空间是次生河流污染事件最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对于拦截的污水,应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分别采取混凝沉淀、吸附、氧化还原等方法减低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最终恢复河流正常状态。
刘子齐,祝怡斌,陈谦,陈玉福
摘要:
本研究以我国云南省温庄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静态浸泡和动态淋溶条件下复合选矿药剂和重金属释放关系,探讨了尾矿残留选矿药剂对尾矿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因素,揭示了重金属释放与残留选矿药剂释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一选矿药剂,复合选矿药剂更能促进铅锌尾矿中重金属持续释放。本研究为铅锌尾矿库复合污染防治提供防治建议,为铅锌尾矿库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设备与自动化
罗伟
摘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需要对煤矿内所有的耗能设备实施动态监控。对煤矿生产能耗的有效分析,是提出节能优化措施的重要依据。为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煤矿能耗管理,研究基于免疫多Agent技术的煤矿综合能耗BS动态监控方法。融合自动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在分站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煤矿内产生能源消耗的设备类型,并各自对应有可编程控制器。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法构建线性方程,在多个未知节点中确定各组设备的监测节点位置。以多种通信协议部署B/S监测架构,在三层网络结构的布置下,从计量终端获取煤矿能耗设备运行数据。基于免疫多Agent技术构建学习模型,分析并推理接收到的数据信息,实现监控煤矿综合能耗的动态监测,完成方法设计。结果表明:以不同的能耗设备为测试对象,本文方法可以准确地获取全部运行信息,有效地实现能耗设备的动态监测,为其后期运行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应用价值。
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
王靖,崔毅琦,张洋,张宇,宋强,黄丹,闫增达,童雄,韩彬
摘要:
以云南文山多金属含锡硫化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XRD、XRF、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MLA分析等检测手段对该矿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并提出选别方案。结果表明,回收价值最高的元素为锡,主要以锡石的形式存在;硫化矿包括磁黄铁矿、毒砂、闪锌矿和黄铁矿等,其中磁黄铁矿为含硫主要矿物;脉石矿物主要是绿泥石、石英和黑云母等;同时含有磁铁矿。选矿试验采用“磁选除铁-37 μm分级-粗粒重选-细粒浮选”联合工艺流程,获得S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1.60 %和81.42 %的细硫精矿,S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6.19 %和87.71 %的次硫精矿,脱硫效果较好,为锡石综合回收奠定基础。
矿冶综述
王海军
摘要:
地下选矿厂磨矿硐室(半自磨机硐室)需要承受磨矿设备筒体内矿石、介质和筒体交互冲击产生的机械振动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针对与半自磨机类似的球磨机、磨煤机等设备,从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改进设备作业效率、监控设备运行性能及保持设备基础稳定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磨机(半自磨)机械振动信号采集、分析识别方法、仿真反演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谢胜杰,金海龙
摘要:
为了探讨格构式柱间支撑在排架结构体系中的作用。以南非某冶炼厂房支撑改造加固为背景,选用MIDAS/Gen软件,针对柱间支撑布置,建立两个排架结构体系中的格构式柱间支撑模型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模型中,排架结构体系在吊车+制动荷载作用下的排架柱内力、位移以及排架柱底反力差异显著。通过对格构式柱间支撑截面进行理论分析,支撑建模方法不同,其平面外的刚度在排架结构单元横向刚度集成中的贡献不同,由此导致排架柱受力性能的差异。在排架结构体系工业厂房的设计、改造、加固过程中,尤其在矿山冶金厂房中,吊车工作级别高、吨位大、或者地震设防烈度高、风荷载大的情况下,排架结构单元所受到的水平作用大,变形指标控制成为设计的主控项目。格构式柱间支撑的有限元设计,采用了真实柱间支撑杆件模型,排架结构体系厂房的变形指标、受力性能明显改善,是一种高效、精确、实用的设计方法。